APP下载

江苏制造的“供给侧”问题及出路

2017-11-22黎峰

中国国情国力 2017年2期
关键词:供给侧江苏企业

◎黎峰

江苏制造的“供给侧”问题及出路

◎黎峰

产能过剩较为突出、企业生产成本高企和产品供需结构矛盾明显是江苏制造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思路在于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以先进标准和品牌建设为中心,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努力打造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强省。

江苏制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角色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十三五”时期江苏经济发展的重点所在,同时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

“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江苏制造已经形成较强的供给能力。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较好地满足了短缺经济时代的市场需求,推动经济实现“由农到工”的转型。90年代中期开始加大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较好地适应了国际市场需求,推动经济实现“由内到外”的转型。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率先提出并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着力推动制造业“由大到强”的第三次转型。江苏制造的不断发展和转型,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基于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江苏制造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供给侧”问题。

1.产能过剩较为突出

在现行分税制体系下,地方政府为扩大税源、增加税收,必然偏好规模大的税源型产业及项目,结果必然导致产业趋同,缺乏区域分工;同时,地方政府又设定超过两位数的年均发展速度,结果必然导致产能严重过剩。此外,江苏更多以加工组装环节嵌入全球价值链,决定了产品需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市场,而在发达国家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严重、国际需求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大量的制成品及上游中间品的产能过剩问题必然更加突出。

当前,在国家确定的5个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中,江苏除电解铝仅有1家年产10万吨的徐州大屯铝业公司外,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和船舶4个行业均不同程度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其中生铁、粗钢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7%和76.3%;水泥熟料、水泥粉磨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7%和68%;平板玻璃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7%左右;船舶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不到80%,均明显低于国际公认的产能利用合理水平。

2.企业生产成本高企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生产要素价格亦随之上升,特别是人工成本上升较快,物流成本、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也居高不下。据统计,2005-2014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增长11.96%,同期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增长12.42%,均大大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率。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我国的劳动报酬和人工成本仍将处于上升期。近年来在生产要素成本上涨影响下,江苏大多数制造部门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尤其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以及装备制造业等重化工部门更为突出。

3.产品供需结构矛盾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更多以加工组装的低端环节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在奢侈品部门如箱包、电子产品等,主要依赖进口中间品和关键零部件加工出口制成品,然而由于品牌及销售渠道缺失,只能进行贴牌生产,而跨国公司的差别定价行为往往使得国外售价低于国内,因而引发国内消费者“海淘”和“海外扫货”的行为。

与此同时,在江苏自有品牌相对较多的轻工部门如纺织服装、家电部门,由于长期以来实行价格竞争,企业往往忽略产品的标准建设和质量提升。随着人们消费层次和品位的不断升级,江苏制造越来越难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

解决供给侧问题的思路及重点

1.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强标准及品牌建设为中心,大力推动技术创新

应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重塑传统特色品牌,做强现有知名品牌,培育自主创新品牌,引导企业围绕提升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江苏知名自主品牌和制造精品。积极鼓励协同设计、定制化和个性化生产等组织方式推动产品创新,实现先进制造业基地与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协调并进。

2.以生产制造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方向,促进企业制造装备升级

应进一步明确江苏智能制造发展重点,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制订数控化机械产品创新升级的总体规划和推广计划。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集成应用,确定“互联网+”升级改造路线,加快应用数控技术和装备对优势传统产业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品牌化转变。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建立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3.以众包设计、协同创新、电子商务和融合服务等为重点,加快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应充分发挥江苏制造的规模优势,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拓展在线监控诊断、远程故障诊断及维护、工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运行维护和网上支付结算等新业务及产品后市场服务,逐步向研发设计、物流营销、品牌推广和系统集成等上下游延伸,培育一批制造业服务化示范企业。增加服务要素在制造投入产出中的比重,大力推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发展通过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制造业服务化的新业态、新模式。

4.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走出去”等国家战略为契机,促进国内外资源整合

应进一步优化引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领域,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江苏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鼓励有实力的江苏制造企业在境外开展并购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和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同时,积极扩大对内开放合作,引导和鼓励江苏制造企业将加工制造环节向内陆地区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建立原料供应基地和加工生产基地。支持江苏制造企业与北京、上海和广东等沿海地区优势企业开展研发合作,建立产业创新联盟。

在“供给侧”改革中政府须有所为

1.建立并完善与万众创新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

(1)鼓励企业及民众的专利注册和品牌创建行为,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创新意义的新产品,给予一定规模的创新奖励和政府采购支持。

(2)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开放基本的研究实验设施,同时鼓励各类科技服务平台建立跨地区的服务机制,从而最大程度地使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切实能够利用公共科技资源。

(3)降低创新创业产品的市场进入门槛,取消工业消费品目录等标准限制,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方式,为技术创新产品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4)健全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制度,将符合条件的侵权假冒案件信息纳入全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强化对侵犯知识产权等失信行为的惩戒。支持组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加强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储备,鼓励和支持专利高端运营和跨国知识产权许可。

2.加快形成智能制造健康快速发展的联动机制

(1)从战略高度和产业发展趋势出发,研究制订江苏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智能制造技术路线、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强化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园区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对属于智能制造产业链短缺的重大项目,在符合国家有关土地使用标准的前提下,适当放宽进入园区条件,并视情况采取“一企一策”的优惠政策。

(2)探索设立江苏省智能制造产业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智能制造创业投资领域。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重大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开设融资“绿色通道”,推动金融机构简化贷款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并在贷款额度、期限及利率等方面予以倾斜。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购买设备进行智能化、信息化改造。

3.健全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服务体系

(1)完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推进社会组织社会化、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资金支持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培育扶持力度,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促进发挥社会组织在行业自律、服务、协调和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2)拓宽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以及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积极利用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信用保险保单增信、股权质押和商业保理等方式进行融资。对于服务营业收入及上缴税金达到一定比例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和服务型制造企业,适当给予财政奖励和税收返还优惠。对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服务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

4.加快构建对外投资服务的促进机制

(1)由省级政府出面,与国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以及政策性保险机构构建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其为江苏对外投资企业提供更大力度、更加灵活的融资增信服务。鼓励江苏国信等融资性担保公司、再担保机构为境外投资项目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设立以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牵头、企银担多方联动的企业对外投资担保资金。

(2)建立对外投资项目信息库,加强对重点国家和地区市场环境、投资环境的分析研究,通过政府网站、报刊等渠道,提供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市场状况和企业资信等信息。

5.不断完善人才培育与激励机制

(1)建设创新型大学,在自主招生、经费使用等方面开展落实办学自主权的制度创新。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转变职业教育的方向和重点,向计算机开发、电子技术、系统工程、工业软件设计、机械制造和企业管理等领域倾斜。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拓展校企合作育人途径。

(2)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充分调动退休企业家、研发人员和工程师等专业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其以全职、兼职或志愿者的形式参与到事业性服务机构、公私合作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开展的服务活动中来。

(3)鼓励先进制造领域、重大项目工程人才政策的创新和先行先试。完善科研人员在企业与事业单位流动的社保转移接续政策,促进人才双向自由流动。建立人才国际化政策体系,在海外人才落户、住房安排、社会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安置、重大科技项目承担和参与国家标准制订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F403

A

10.13561/j.cnki.zggqgl.2017.02.019 ■ 编辑:马振东

猜你喜欢

供给侧江苏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数读江苏
江苏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