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7-11-22郭永年
◎郭永年
农家书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郭永年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惠民的系统工程,对精准扶贫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当前,多数书屋存在认识有误区、选址不合理、使用率不高、管理薄弱和活动单一化等问题。建议不断创新建设机制,解决好“谁来管”“管什么”“不对路”“怎么用”和“经费少”的问题,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书香之家”和“精神乐园”。
农家书屋;公共文化;机制创新
“农家书屋”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是建在行政村,由政府主导建设、农民自我管理的新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2007年,安徽启动建设农家书屋,2008年全面展开,2009-2012年纳入省政府民生工程,到2012年6月底,按每个农家书屋2万元标准(其中1.7万元用于购买出版物、3000元用于购置书柜、桌椅),全省累计建成农家书屋18952个,提前3年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标准化和均等化建设目标。作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家书屋究竟在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是否能够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带着种种疑问,笔者走访了一些农家书屋,并对调研情况进行了总结。
存在的问题
1.认识有误区
有的地方对农家书屋建起来的“上篇文章”比较重视,忽视了后续管理的“下篇文章”;少数地方借口农家书屋发挥作用不大,把农家书屋管理当成额外负担,不愿承担管养经费,存在重建轻管、建用脱节的问题。
2.选址不合理
农家书屋选址单一化,多数都是利用行政村现有房屋建在村部,远离村庄社区,给农民借阅带来不便。
3.使用率不高
由于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较多,阅读群体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因其文化程度不高,阅读欲望不强,加之阅读形式多样化,少数农家书屋存在不开门、不组织活动的现象。
4.管理薄弱
农家书屋管理员绝大多数由村干部兼任,由于村干部平时事务性工作较多,加之缺乏图书管理经验,时常出现“铁将军”把门现象,书屋多成了被农民群众“遗忘的角落”。
5.活动单一化
中央、省、市三级财政每年安排单个农家书屋管养费用为2000元(其中1600元用于出版物更新、400元用于阅读活动开展),无法满足日常运转需要,大部分农家书屋常年坐等村民上门,没有因地制宜开展活动,实现资源共享,缺乏人气。
对策建议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惠民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宣传文化和新闻出版广电系统继续强力推进,不断创新建设机制,着力在“建、管、用”上见实效,使之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书香之家”和“精神乐园”。
1.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解决“谁来管”的问题
应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监管职责,充分发挥各级农家书屋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和村(社区)基层组织的管理责任,切实把农家书屋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村务公开和民生工程考核内容。科学合理选址,按照乡村(社区)的规模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采取因地制宜、分类建设的方式,逐步把农家书屋迁移到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和读者集中的地方,如新农村小区、校园周边、农民文化乐园、村便民服务大厅、乡邮代办点和文化热心大户等村民集聚的综合场所,通过优化调整、合理布局和辐射带动,为农民群众读书看报提供便利条件。同时探索建立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将农家书屋以项目的形式交由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来管理,逐步实现由“建书屋”向“管书屋”的职能转变。
2.创新内容管理机制,解决“管什么”的问题
在服务拓展上,与农村图书发行网点建设结合起来,对条件成熟、管理规范的农家书屋赋予出版物经营权,做到既能便民又能推介营销。在运行模式上,打破部门界限,实行设施、人员和资金等资源融合,积极推进“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努力打造新型惠农综合服务体系。在人员配备上,积极探索在每个行政村(社区)配备一名基层专职宣传文化管理员,可以聘请退休老师、公务员,专人专责,负责包括农家书屋在内的“农民文化乐园”日常管理工作,落实相应待遇。在力量整合上,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共建,以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和社会团体等为重点,逐步形成以城带乡、定点帮扶和结对援建机制。
3.规范出版物更新机制,解决“不对路”的问题
出版物质量保证和内容更新,是农家书屋发挥作用的“源头活水”。要及时收集农民群众阅读需求信息,定期流动更新出版物,真正把农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健身养生、实用生活和科技信息等出版物充实更新,解决“不对路”的问题。在选购方式上,采取现场选书和订单式购书相结合的方式,以县级为单位集中采购。在补充渠道上,把农家书屋作为县图书馆的流动服务点,定期组织馆藏图书和各书屋图书进行交流置换,形成定期补充、更新和交流图书的畅通渠道,实现政府公共资源向乡村的有效辐射。在升级换代上,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寻求适应农村市场规律和农民读者需求的阅读模式,探索运用多媒体、互联网、卫星和有线电视网络等技术推进“数字农家书屋”建设,提供免费使用的WIFI覆盖,不断丰富数字农家书屋出版物资源,让农民群众在家即可阅读、观看种养植技术视频、欣赏地方特色戏曲,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推动农家书屋建设提质增效。
4.拓展多个联动机制,解决“怎么用”的问题
依托建设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多种活动,把农家书屋纳入全民阅读重要场所,增强阅读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活动内容上,定期组织乡村读书节、全村读书日、科技致富报告会、农民读书演讲征文和经典诵读等活动,举办农业科技、保健养生等知识讲座,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方式上,开展与新华书店、通信和体育等部门合作,代办购书、邮寄及代充值服务等方式,坚持活动惠民、便民、乐民,不断推动农村群众性阅读文化活动长效化、品牌化和地域特色化。
5.落实经费保障机制,解决“经费少”的问题
按照“政府投资为主,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运行机制”的原则,完善制定农家书屋资金管理和补充资金的筹集使用实施办法,以政府投入为主,吸纳社会资金,多渠道筹措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资金,采取国家拨、省市补、机关(企业)和个人冠名结对捐资等方式,落实经费保障机制。经费使用实行专款专用,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主动接受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确保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农民文化需求上。
(作者系安徽省政协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C913
A
10.13561/j.cnki.zggqgl.2017.02.017 ■ 编辑:马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