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东进:我的父亲罗荣桓

2017-11-22

党史纵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罗荣桓林彪

罗东进:我的父亲罗荣桓

“书呆子气”

1902年,父亲出生在湖南衡山县南湾村一个富裕的乡绅家庭,名字取自《诗经》中的“桓桓于征”。

25岁之前,父亲一直在青岛、上海、广州等地求学,读的是土木工程。他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希望当一名建筑师。然而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父亲看到“大好革命形势就这样被他们给毁了”,气愤至极。父亲加入共产党,走出心爱的课堂,奔赴地处湖北南部深山的通城,参加农民起义。

父亲告诉我,他当时在革命队伍中显得格外突出,鼻梁上架着厚厚的镜片。为此,父亲还吃过一次亏。他刚到鄂南组织农民自卫军时,大家看他戴个眼镜、文质彬彬,便推举他管账。在部队转移时,父亲除了带着行李,还负责保管装有二三百块大洋的箱子。路上,突然有两个农军战士走过来,说:“我们帮你扛吧。”父亲毫无戒心,心怀感激地让他们帮了忙。之后,却发现这两人踪影全无。丢了全连的家底,父亲常常埋怨自己的“书呆子气”。

“党内圣人”

在血与火、生与死的战斗岁月中,父亲与毛主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解放战争时,东北局曾给中央打报告说兵源不足,主席自信满满地告诉他们,“罗荣桓肯定有办法”。结果,父亲动员青年参军,当年就组织了100多个二线主力团。日后在表彰东野的时候,主席一再强调:“罗荣桓是既当婆婆,又当媳妇,又管穿衣,也管做饭。”

因父亲既能干事,又待人宽厚,脚踏实地,不善言辞,党内的同志们曾经送给他“党内圣人”的称呼。

1937年5月16日,父亲在延安与我的母亲、23岁的红军女干部林月琴结了婚。结婚那天,他们煮了一大锅面条,里边放了萝卜、白菜和些许鸡块,很多同志就是闻着香气来到他们的新房,这才知道是他们新婚大喜。

战争岁月,危机四伏。他们生下我哥哥罗北屯,寄养在延安一个老乡家,但不幸夭折。1938年4月,母亲发现自己再次怀孕时,就不想要这个孩子。母亲故意从高的地方往下跳、从马背上往下摔。在众人劝说下,她才妥协——生下的这个孩子就是我。

我出生那天,父亲正好奉命率八路军一一五师从山西挺进山东,便说:“部队正在东进,就叫他东进吧。”

“林罗”的合作与分歧

父亲不喜欢出头露面,更反感对他个人的宣传和颂扬。照相、题词、上主席台之类的活动,他都尽可能回避。有一次,《解放军报》发表了一篇关于民兵的报道,有几处提到罗荣桓元帅的活动和指示。他看了,立即打电话给总编辑:“罗荣桓给了你们什么贿赂啊?为什么左一个罗荣桓元帅,右一个罗荣桓元帅地宣传?这样做没有必要嘛!工作又不是我一个人做的。”

正因为父亲这种低调的性格,毛主席在给林彪挑选合作者时,才选择了父亲。1930年2月,24岁的林彪因指挥有方,被提拔为红四军军长。但他个性很强,与历任党代表都搞不好关系,与他做搭档必须既有原则性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毛主席想来想去,觉得这个角色非父亲莫属,便将他派到了红四军。这是父亲与林彪合作的开始。

父亲和林彪合作有一个原则,就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你林彪不是管作战吗?那我就把作战之外的事情全部抓好。”到东北以后,为了迁就林彪专心指挥战争的“重点主义”,父亲毫无怨言地在哈尔滨、双城之间两头跑,将部队的政治、训练、装备、后勤等工作全都担负起来。父亲从不抢功,在非原则问题上极能谅解和忍让,他们的相处还算相安无事。

但父亲的迁就、忍让不是无原则的,在工作中,他也经常提出不同意见。林彪对此开始不满起来,进入关内见到聂荣臻便发牢骚,还劝他来替换罗荣桓任四野政委,遭到坚决拒绝。

(转摘自2017年5月1日《文摘周刊》)

猜你喜欢

罗荣桓林彪
通城起义:罗荣桓元帅之路第一功
一个真实的林彪
黄克诚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写林彪
辽沈、平津战役时我给林彪当秘书(下)
辽沈、平津战役时我给林彪当秘书(上)
高岗、林彪是否反对出兵抗美援朝?
罗荣桓与萧华
辽沈战役中林彪为何对南下北宁线作战迟疑不决?
罗荣桓的军事理论概述
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北进指示的罗荣桓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