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的“塞罕坝”范本

2017-11-22李昌森

中华魂 2017年12期
关键词:范本塞罕坝植树造林

文/李昌森

绿色发展的“塞罕坝”范本

文/李昌森

半个多世纪,三代人耕耘,沙地变林海,荒原成绿洲。寒来暑往,塞罕坝森林复盖率已达80%,栽种树木按一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12圈。(9月9日新华网)

一个绿色发展的样本,一个令人振奋的样本,一个坚持了55年的样本,一个令全中国人倾慕的样本。三代人奋斗不息,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把荒漠沙地建成了广袤林海,书写了改天换地的绿色传奇,铸就了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塞罕坝精神。这一传奇正好为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南通人提供了精神范本。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城市化不仅比谁的楼房高,谁的马路宽,更要比谁的绿地多,谁的森林多,谁的公园多,谁的生态好。水泥森林只是物的城,绿色森林才是充满灵气、充满活力的城。最美的东西是文明,有绿色才有文明。所以习总书记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这是个不忘使命、勇于担当的范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一地的长远发展,我们要向塞罕坝人学习,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几年,南通抓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一手抓环境保护,一手抓植树造林。“十二五”期间新增造林71.8万亩,居全省前列。全市林木复盖率已达23.5%,但对照国家森林城市的评价标准,市域森林复盖率、城郊森林自然度等九项指标仍有差距。根据国家标准,到2018年年底全市森林复盖率须达35.2%,这就意味着今明两年要新增造林面积25万亩。这是个并不轻松的任务。但这是历史的担当,责无旁贷。

这是个艰苦创业、驰而不息的范本。绿色是美丽的事业,绿色也是艰苦的创业。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茫茫荒原植树造林,其难度可想而知。可塞罕坝人硬是靠“渴饮河沟水、饥食黑莜面”的艰苦创业精神,用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毅力,树起一座永恒的绿色丰碑。我们也要在盐碱地上种树,我们也要在高沙土上造林,虽然一开始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比起塞罕坝的恶劣环境来,没有任何畏难的理由。只要我们像塞罕坝人那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就一定能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这是个持之以恒、乐于奉献的范本。“一树新栽益四邻,野夫如到旧山春”。植树造林绿了自己,香了四邻。塞罕坝已建成的百万亩林海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还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一方发展的重要优势所在。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引领实践。弘扬塞罕坝精神,一是要从根本上转变发展观念,彻底改变人与树争地、厂与地争绿的传统方式,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二是要像塞罕坝人那样,养成种绿、护绿、爱绿的良好习惯,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要利用民俗民风形成以树纪念的好习惯,老人祝寿栽下长寿树,新人结婚栽下长青树,加入少先队栽下成长树,高考中榜栽下成才树,开业庆典栽下喜庆树——一个人种一棵树,780万人就是780万株树。三是持之以恒,才能久久为功。十年树木, 日久成林,植树造林是个驰而不息的过程。绿色发展是场接力赛, 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接力棒。

栽下一片新绿,绽放一片生机。绿是美的标志,绿是富的标志。当塞罕坝精神在南通落地生根时,当长寿林、长青林、成长林、成才林、喜庆林遍布江海大地时,当沿海沿江防护林带成为绿色屏障时,当沿河、沿路、沿村绿化率达到80%时,我们离“一城青翠一城绿”的森林城市还会远吗?

猜你喜欢

范本塞罕坝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 保护家园
江苏“塞罕坝”水上绿森林
用好语文范本引向课外阅读摭探
植树造林护家园 史志队伍勇争先
——省委史志研究室开展植树造林志愿服务主题党日活动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浅谈基于范本的“三笔一体”书法教学
植树造林作贡献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义乌大陈:打造康养小镇“范本”
春天到了,植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