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017-11-21盛锦流
盛锦流
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在适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发展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尽量为学生创设能激发其学习潜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
下面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些具体做法,供大家探讨。
一、营造自由活泼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在感觉到自信和自由轻松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只有在平等、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方位时,有很多学生分不清东、南、西、北,我没有斥责,而是选择一位坐教室中间的学生,以他做“参照物”,以游戏的方式来教学,请坐在他东面的同学跳一跳,请坐在他西面的同学拍下手,请你找出坐在他南面的同学……学生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能够较快地理解方位,确实掌握了方向的涵义。
二、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兴趣是人带有趋向性的一种心理特征,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呢?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学习内容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他们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数学教学认知结构改变的内部动因。
我们知道,10以内数的认知是在小学阶段最早出现的概念教学,它很重要,没有它,在以后的其他数的认知教学中将无法进行,而它也很容易,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前都见过,甚至会读会写,如何让这些“旧知识”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呢?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数字的形状,联系实际,发挥想象力,想象每个数字像什么,如数字“1”,有的学生说像一根木棍被竖放了,又如数字“7”,有的学生甚至能说出像自己家的台灯。这样,尽量让教学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感觉到其实学习数也很有意思,并不像大家想象的就是一个常见的数字那么简单,同时又要让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找到的,从而初步形成自主探究氛围,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鼓励探索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打破传统教学上教师的“一言堂”,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力求摆脱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只要带着耳朵来听就可以的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思路或不同角度去思考数学问题。
如,我在复习图画应用题时,先出示一幅图,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这幅图的意思吗?”大多数学生都能用这样的话叙述,“原来有10只鸭子,跑走了2只后,求还剩下多少只鸭子?”还有的学生说:“跑来了2只鸭子后,一共有10只,原来有几只鸭子?”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阐述,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思维的灵动性和发展性得到充分锻炼。然后,我再请学生扮演小鸭子来反映图画的内容,同时叙述扮演的内容,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地投入进来,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求异思维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设计生活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我们常说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样数学知识才能真正服务于生活。
比如,我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道题,妈妈给了小明10元钱让他到市场上买2样菜,大白菜每千克1元钱,西红柿每千克3元,请小朋友帮小明算一算,他该怎样安排(想出两种以上的方案)。题目中要求想出两种以上的方案,而這道题的结果是多样的,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也能想出两种方法,学习好的同学还能想到不买整千克或者不一定要把10元用完的情况。这样就有无数个方案,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肯定,让学生在解题中体会到他们所学的知识不是枯燥刻板的,而是有趣而富有生气的,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刘凤华.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国教育协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全国中学数学教学第十七届年会论文特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89-2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