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探析
2017-11-21孙楠楠
孙楠楠
摘 要: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尚不全面,其理解力不足,想象力也还未得到充分激发,价值观、人生观尚处于初步建立的阶段。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立,为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平台,该课程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真情实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让学生自主感悟人生道理,同时让学生形成“知与行”和谐的生活模式,不但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及综合素质,还可以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能够达到思想品德课堂教育的教学目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涵养和境界,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
品德教育与社会实践教学以较强的生活社会性为特点,以传统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在课堂上针对教学主题进行思想道德引导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得以正确建立的关键时期,而且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育是小学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利用多媒体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同时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道德水平。
一、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
(一)课堂教学脱离社会教学
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和优秀品质的学生,[1]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学的社会性。目前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实践教学的这一特性,没有将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教育和社会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如今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模式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严重脱轨,难以实现课堂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和谐发展,也无法回归生活,教学质量并不高。因此,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并联系实际教学,这是促进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开展的重要途径。
(二)教学缺乏实践性
实践性教学具有时代特点,同时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提供了实践基础。传统教育模式容易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及空间想象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不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不出全面的探索与研究潜能,还对学生正确思想品德意识的树立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育必须探索积极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品德教育与社会学科教学策略
(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
品德课堂教育以实际生活为基础,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生活需求。[2]一个人思想品德的最佳培養时期是在小学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空间及智力发育模式正处于建立以及茁壮成长阶段。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极具代表的主题内容引入新鲜的话题及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生活中。所以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将品德社会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主体的角度去看待社会,并引导学生品味生活、享受生活。
(二)情景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比较单纯,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难免受到自身生活习惯的牵引或限制。而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实践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学生的实际生存技巧,形成明辨是非、遵从真理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发自内心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适当的鼓励,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并积极引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进行良好的互动,同时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带动学生融入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以情景化教学方法更好地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
(三)课堂引入生活化,开展情感教学活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实践性教学活动为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将小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品德教育等环节回归生活。[3]品德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与课堂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践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知识的阅读、社会调查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而且不脱离生活。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活情景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品德教育的知识,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课堂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水平。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与生活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起着推动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内容为基础,以创新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以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为辅,努力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中感受到品德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纠正自身的不良习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毛爱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科技展望,2015(2):192.
[2]邓玉.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若干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5):108.
[3]林秀海.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新课程(小学),2016(6):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