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学数学作业有效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
2017-11-21王成盛
王成盛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也相应地做了调整。小学数学学习是整个数学教学的基础,而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会直接关系到其对数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数学作业设计的重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有效设计小学数学作业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措施
通过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教师可以直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作业也是锻炼学生将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更加多样性的作业形式,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提高作业设计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特点,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趣味性。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游戏、谜语以及童话故事是其最大的爱好。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将作业游戏化,以此提高其趣味性。同时教师可以有效地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充满趣味性、新鲜感的作业设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让学生主动去完成作业,不再将其作为一种负担。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将其与趣味游戏相结合,通过游戏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数字的卡片,由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的数字。教师如果喊出“3+2=?”时,要由回答问题的学生找出充当数字5的同学。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一个充满乐趣的科目。
二、设计开放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调动学生的竞争欲,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变的方式,以此提高练习的效率,同时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道题目:妈妈给了小花10元去买文具,文具盒7元一个,铅笔1元一个,橡皮擦0.5元一个,作业本2元一个,问题一:小花最多可以买几样东西?还剩多少钱?问题二:如果想要把十元全部花完,小花应该怎样买?问题三,请你根据这些信息,自己设置一道问题,并且进行解答。通过一题多变的方式,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设计分层作业,提高整体学生的数学成绩
由于学生本身素质、学习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所差别,造成成绩参差不齐。鉴于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要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分层作业,兼顾到每一个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将作业分为基础、中、难三个层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作业分配时,一定要由学生自己进行层次的选择,避免出现教师强行进行分层,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情况。教师一定要坚持针对低层次的学生采取低起点、多鼓励的原则;对于中间层次的学生,使其通过练习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对于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提高其能力和目标。這样通过不同的需求,设计出针对性的数学作业,可以更好地提升整体学生的教学质量。
四、设计应用性作业,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坚持应用性原则,让学生通过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应用性作业主要是指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结合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通过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完比例尺后,可以让学生计算出学校与家之间的实际距离。学生可以通过步测的方式确定不同区间的距离,然后根据比例尺相关知识,绘制出学校与家之间的地图。通过日常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同时有效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五、设计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完乘法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帮助父母进行物品的采购,自己计算出采购物品的总价。通过多种有目的性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教师一定要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与发展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多种合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刘胜.创新作业设计 提高学习效能:浅谈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7):2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