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自制教具凸显实验魅力
2017-11-21吴锦梅
吴锦梅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在科学课堂中接受知识面越来越广,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更高。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利用生活中有限的资源进行加工,制作各种实验教具,巧妙地运用到课堂中,才能让学生活学活用。
关键词:自制教具;实验;科学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科学实验课,注重学生的操作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而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学校,实验器材短缺,师资队伍不足,导致无法开设足够的科学课,这些条件无形中制约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下面谈谈本人在科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巧用自制教具,创新实验模式
新课程的探究实验要求每个学校有足够的教学仪器,可是落后的农村学校并没有过多的教学设备,甚至能运用到课堂中的教具寥寥无几,根本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需求。基于这种情况,制作和使用教具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化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教师通过教具的演示或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1.因地取材,注重实验的直观性
小学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实验和探究是科学的精髓,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教具的设计和创作思路在实验中的应用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而在师资力量薄弱、学校资金不足、实验器材短缺的农村学校,开展一系列的实验探究往往都会受到阻碍,导致实验课堂效率不高。这就需要我们科学老师多挖掘身边的资源,动手制作实用性的教具,为学生直观地演示,解决现状带来的种种不便,使实验课堂生动有趣。
课堂上,我用白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圆圈代表太阳,让同学们将座位从四周向中间靠拢,每个人代表地球,派一名同学手举这个黑白相间的月球模型沿着同学们的周围——“月球轨道”移动,要求移动时将月球白的一半对着太阳图案,同学们则站在“地球”的位置上随着“月球”的移动观察“月相”的变化。这个模拟实验在同学们的面前直观形象地再现了“月相”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了他们探究月相变化的欲望。这次自制教具优化了教学手段,让月相变化成因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自制教具本身就拥有文化艺术的特性,作为一线的科学老师,就要善于利用身边有限的资源制作教具去感染学生,弥补因缺乏实验材料而无法做实验的过程。
2.因陋就简,注重实验的准确性
在传统的科学实验教学中,主要靠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被动地掌握各种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倡导简易自创实验的科学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主体实践,还增加了教学的互动性,有利于师生面对面的交流。这样的教学由教师转向学生,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准确性,享受亲身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积累直接经验,提高实践的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热胀冷缩》一课时,由于学校的实验器材不足,学生无法做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以致学生不明白固体为何会热胀冷缩。为此,我到商店购买金属球、铁圈、蜡烛、线等,把厨房的挂架拆下来给学生组装简单的实验装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实验。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常遇到现有的器材不足而无法完成实验。教师就要多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利用身边简易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做实验,必然会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和实验效果。倘若把学生自制的实验道具长期存放在实验操作室里,可以重复利用,资源共享,有利于丰富实验资源。
二、巧用自制教具,打造优质课堂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植物繁殖的奥秘》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结果的奥秘,我特意寻找书本中介绍的花种,想让学生观察植物是不是只有开花才会结果。没想到在本地的范围内竟然无法找到教材中所提供的花。于是,我只好采用本地农村最常种的青瓜所开的花代替教材中的黄花,选择两朵刚开放、有雌蕊的花,把其中一朵的雌蕊摘去,让学生观察两朵花的变化。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采集、细心观察花的构造,填写花在结果过程的变化。通过对比实验,了解植物的奥秘,把课堂中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便于学生接受与理解,这样的实验教学才深受学生的喜欢。
总而言之,在农村学校要巧用自制教具,增强实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和动手能力,从而有效保障科学教学的高效性。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自制教具必将会使实验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郝京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胡世龍.利用自制教具,凸显实验魅力[J].物理教学,201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