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清明节诗词中的习俗叙写

2017-11-21吴昊

科技视界 2017年21期
关键词:寒食节习俗

吴昊

【摘 要】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后来两个节日慢慢融合。唐宋诗词当中,有不少关于这两个节日习俗的叙写。寒食节举火不食,清明节到水边祓除不祥、郊游踏青、拜扫坟茔、亲友往来馈赠等习俗在诗词中都有叙写。解读这类诗词的叙写,可以帮助我们重拾节日记忆,也能反观当今节俗之变迁。

【关键词】寒食节;清明节;唐宋诗词;习俗

1 两节来历、节俗与融合

1.1 寒食节的来历与节俗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最开始,那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后来的发展中又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类似今天的拔河运动)等活动。

寒食节起源于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关于此说法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以及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寒食节的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种:

禁烟冷食: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拜扫祭祖:寒食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

饮食: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

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诗词中反映此者的很多。

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进入民间后,多受儿童和女子喜爱。

蹴鞠:盛行于唐,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净肠:寒食开始,人们吃一些清淡的东西,清醒头脑健体清肠。

1.2 清明节的来历与节俗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國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也有很多。除了荡秋千、蹴鞠、踏青等与寒食节习俗类似的之外,还有:

植树、放风筝、扫墓、插柳、射柳与斗鸡、蚕花会等。

1.3 两节的融合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知晓,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日期较为接近,同时也有几个相近的习俗,例如祭扫、插柳、植树等。其中最重要的节俗应该就是祭扫了。到唐代时,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不仅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既然二者已经融合,文章在后文的叙述及诗词举例中,就以清明节一以概之,不再将两者分开叙述了。

2 唐宋诗词当中的清明节习俗

2.1 关于祭扫

一想到祭扫习俗,现代人们都不再会去回想当时的寒食节。但寒食节确实有祭扫活动,而且人们一度非常重视,甚至超过了清明节。只不过,后来这项活动往往会持续至清明节,所以到底这项节俗归到哪个节日,渐渐也就不再分那么清晰了。日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寒食节的祭祖习俗,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自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这项吉礼,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寒食行 唐·王建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

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

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

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

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年轻的人出门祭祖,老人在家看门、牧童把牛从田间地头赶着离开,也是为了给来洒扫祭拜的人让位置。家里离着坟远的,便在水边祭拜或者朝着家乡的方向祭拜,这等等一系列景象都反映出祭祖、祭奠逝去的亲人在寒食那一天是一项很隆重的活动。

到了宋代,清明节地位上升,寒食节渐渐开始附属于清明。清明祭祀的参与者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据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此时参加扫墓者往往倾家出动,不限男女,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宋·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这首词虽然写的是一个反面:战争过后的清明节,没有几家去上坟。但是,此处以此作为“哀景”,恰好反映出人们对清明祭扫习俗的重视。

2.2 关于游春

在那个时候,扫墓经常和游春结合。那自然也少不了插柳、踏青、秋千、放风筝等。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当祭奠先祖的仪式过后,来到郊外的人们自然少不了游春。

2.2.1 “秋千”习俗

荡秋千这项习俗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韩偓《香奁集》共收一百首诗,其中写到寒食、秋千的诗竟多达十首。

寒食夜 唐·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首句“恻恻轻寒翦翦风”,先使诗篇笼罩一层凄迷的气氛;次句“小梅飘雪杏花红”,更为诗篇涂抹一层秾艳的色彩。有了这两层烘染,才能托出第三句中“那人”不见的空虚之感和“纤手香凝”的绮丽之思。至于诗的结句“楼阁朦胧烟雨中”,更直接从第三句生发,是第三句的延伸,是把诗人的密意温情推向夜雨朦胧的楼阁之中,暗暗指出其人的居处所在以及诗人的心目所注,情意隐约,余味无穷。endprint

2.2.2 关于“折柳、插柳、戴柳”的习俗与“踏青”“放风筝”的习俗

清明插柳 宋·宋伯仁

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

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

作者把插柳看成一种世俗之事,持否定态度,但是这短短四句诗仍然也反映清明节插柳的习俗普遍存在。开头的“清明是处插垂杨”就已经写出了这种“盛景”。

踏青即我们通俗意义上所谓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寻春半出城”所反映的就是到郊外踏青的情景。

风筝起源于我国,北方称纸鸢,南方叫鹞子。早在春秋时期,鲁班就“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墨子也曾制成一种木鸢在天空飞翔。五代的李邺在纸鸢的头上拴上竹笛,升空后可发出像“筝”的音乐声,因之得名风筝。

纸鸢 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終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抟鹏似尔难。

对于清明放风筝的习俗,唐宋诗词里面涉及的比较少。因放风筝习俗在清代变得更加流行,相关的诗词也便多了起来。

3 唐诗宋词清明节俗叙写的当今意义

唐宋诗词中有关清明节俗的内容还有很多。从上述几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活动有着较多的仪式性与趣味性。但在当下,提起清明节,人们往往只记得祭扫先祖这件事了。清明节的多种习俗,也在今天不再被人们所延续。但是插柳、放风筝、踏青等习俗在古代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意义,是一种对平安的期待,也是一种对新生,新气象的期待。尤其是一家人同时在一起进行的时候,还能够有增进家族感情及认知感的作用。当今,我们可以重拾这种记忆,祭扫让我们纪念先祖,同时人们也应该学会敬畏生命。踏春的诸习俗虽已渐渐淡化,但人们应当保留这些活动,在这个钢筋混凝土的信息时代,学会亲近自然,学会锻炼身心,学会认本追宗。

【参考文献】

[1]于石编著.《中国传统节日诗词三百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

[3]刘石主编.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

[4]上彊村民编,李之亮译著.《白话宋词三百首》,岳麓书社,2005.

[5]万婷婷.《宋词中的寒食、清明民俗初探》,载《语文学刊》2011(08),温州大学文学院.

[6]何海华著.《论唐代寒食清明诗》,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寒食节习俗
时光中的传统文化
这些过年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写好春节的一个习俗
寒食节,踏春去
4月3日寒食节
你知道寒食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