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特累克笔下女性形象的真实表达
2017-11-21江玫
江玫
【摘 要】吐鲁斯-劳特累克,1864年出生于法国阿尔比的一个世袭贵族家庭,1878-1879年腿部两次意外骨折造成终生残疾,不幸的生活经历使劳特累克对“真实”有别样的理解和表现。他所描绘的真实是将19世纪末社会动荡造成人们消极颓废的精神面貌以及自身感悟,通过夸张的方式和自内而外的情感宣泄表现出来,是一种夸张的真实、内在需要的真实、批判的真实。
【关键词】真实;夸张;内在需要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0-0152-01
一、夸张的真实
劳特累克主张美的东西在于真实,描绘的是真实而不是理想,不是与事物外在的相似程度,而是与内在精神的相似度。因夸张而更真实是劳特累克有别于其他艺术家的显著特征,劳特累克画面中的女性是大胆的、夸张的、苛刻尖锐的、丑陋的同时也是真实的。对真诚的强烈渴望和本能、情感、生活的纠缠,造就了他大胆、夸张、苛刻、真实的艺术风格。他从不刻意美化,也没有存心去丑化,他只是彻底融入她们的生活中间去感受真实,观察常人看不到的景象,注意到底层女性没有阳光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窥视到人性的深渊。对于真实,劳特累克在给朋友的信中曾说过:“我尽量描写真实而不描写理想。[1]”劳特累克笔下女性情态的真实,就是将纪末期动荡社会造成人们消极颓废精神面貌的真实,是一种批判的真实,并因适度的夸张使其作品中的女性姿态、情感比真实更加可信。
《咖啡馆》受德加的《苦艾酒》的启发而作,但由女性形象的夸张所达到的真实性方面远超德加,同是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德加作品中的女主角安德蕾是失意的、疲惫的、迷茫的但仍是安静的,仍不失传统审美对女性优雅仪态的标准,室内环境的色彩处理冷静客观,德加对待现实是理性的。《咖啡馆》则是将空间压缩,让画中女子的表情直面观者,让观者从人物情绪中去解读她们的地位和性格特征,作品中的女性十分生动,欲坐又起的动态造型,左顾右盼的夸张丑陋的面部表情,真实地呈现出底层小市民的真实生活和心理状态,她无疑是是丑陋的、夸張的,更是真实的。
二、内在需要的真实
劳特累克作品中女性的情绪、情感、姿态具有真实的视觉特征,这源于劳特累克的创作过程完全尊重自己的内心对真实感受,遵循内在需要原则,出自精神本源。“凡是内在需要的,发源于心灵的都是美的—康定斯基[2]”。
从内在需要的主观性方面来讲,劳特累克处于流派频繁更迭的时期,却不愿趋于世俗,遵循内心对真实的感受,对男性视觉下的女性美有自己独特的审视和表达方式。劳特累克不顾上层贵族的“身份”,没有回避庸俗和丑陋,对底层妇女们既不歌颂、不批判,也不说教劝善,他关注的是妓女们真实生活状态,把自己真实感受给予描绘,凭借奔放的个性去表达内心的真实,去揭示真实的人性。《身体检查》描绘的是妓女们裸露下身排队接受身体检查的真实生活状况,她们头发蓬乱、懒散的步伐和和压抑的表情正展示着她们在为男性服务后无奈的真实生活的一幕。劳特累克对此毫不避讳,遵循自己对美的感受,揭示着丑陋的、客观的真实。
从内在需要的客观性方面来讲,劳特累克对真实的内在需要的原因是客观的。首先,社会历史观念和艺术观念对美有特定的标准,人们惯常承认的美,必须以没有缺陷为前提,而在艺术对女性美的评价,在于男性所认定的审美标准,而因劳特累克双腿残疾、长相丑陋,这种缺憾被人们认为是耻辱的,尤其在他所处的上层阶级。因此,对于劳特累克来说要获得生存首先必须接受现实中残缺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一切社会现状,底层妇女虽同他处于不同阶级,但具有相似的命运,妓女们的情绪或姿态丑陋,但却真实,对她们情绪、姿态的描绘是劳特累克客观内在需要的选择。其次,残疾给劳特累克带来的不仅是一生依附拐杖生存打击,而是终生无法获得女性真爱的侮辱,异性的真实情感永远都只是幻想,对真实女性真爱的需要成为劳特累克最内在的需要,因此,他不顾所属阶层的看法,真诚的与妓女们成为朋友,从她们日常生活的点滴来体会他们的情绪、情感,通过她们真实的情感、姿态、情绪以及心理活动来补偿其内心的空缺和遗憾。
劳特累克作品中的女性情态是妓女或舞女生活常态,是没有修饰和改装真实状态,她们不刻意伪装、也不矫揉造作,是劳特累克内心需要的真实,画面中女性的情感姿态不仅是画面的需要,更是劳特累克本人内心的需要。
三、小结
劳特累克作品大胆脱离了传统审美的保守性质,女性不再以优雅的姿态或充满肉欲的形象来满足男性的审美欲望,而是将丑陋的瞬间真实直接展现在观众视觉,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男性的审美标准的质疑,劳特累克重视他所感知的真实,其作品中的女性情态尊重女性情感的真实和自身情感的真实,把真实中的审丑观念提升到人性反思的高度,挖掘了艺术家对人性的深层关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时代审美的弊病提出挑战,为其后的绘画拓展了人性的表现空间。
参考文献:
[1]黄海燕,崔庆忠编著.走进大师劳特累克[M].人民印刷厂制版印刷,2003:29.
[2]康定斯基著.艺术中的精神[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