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生绽放文化的绚丽光彩
2017-11-21华聚
华聚
宋宝珍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话剧理论、中国话剧历史以及当代剧场美学的研究。沿着这条学术路径,她已经跋涉了28个年头。
在一些人看来枯燥、孤寂、肃然的戏剧学术研究,在宋宝珍的心里却能情系八荒,思接千载,能用外在的质朴烘托内在的丰富,让自我的灵魂与古今圣贤的灵魂对话,让自然人生获得文化人生的绚丽光彩,并且把自己的一份心血,融入民族的人文血脉之中,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因子。
在学术的路径上,她把自己比做一个愚钝的后生晚辈,始终不敢松懈自己的意志,不敢放慢行走的脚步,像军中前锋一样快速地赶路。她习惯于感受这份苍茫与疲累,习惯于将生命交付行程,犹如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停不下来,让心愿带着憧憬一路往前冲。
与话剧结下不解之缘
1989年6月,获得南开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的宋宝珍被分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工作,开始了学术研究的探索,先是参加了国家教委“七·五”重点科研课题《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的写作,后来又相继完成了《台湾现代戏剧概况》《中国话剧》《澳门戏剧史稿》等书稿的部分编撰任务,发表后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
《洪深传》是宋宝珍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刚刚30岁的她与陈美英合作完成。在最后一章写到洪深之死时,她曾伏案大哭,痛惜生命的短促和命运的飘忽,心里有强烈的不忍与不舍,仿佛洪深是自己的精神知己,朝夕相处了很久,却在某一天被她的笔“写”死了。也正是这一经历,使她跨越了自己与学术研究之间的那道“鸿沟”。从那以后,她不再是一个“写手”,论文也不再“被写”,而是用心与研究对象交汇、融通,从而体会学术发现的快感,体会浩繁文字潜藏的灵性。
虽说话剧艺术仅有百多年的历史,但在学术上已经出现了资料来源不准、模糊混乱的问题,对资料的重新搜集、归纳、甄别、分析便成了宋宝珍的一项重要工作。她把历史与现实的互为对应关系作为学术研究的切入点,先后出版了《二十世纪中国话剧回眸》 《残缺的戏剧翅膀——中国现代戏剧理論批评史稿》 《世界艺术史·戏剧卷》等专著,以史鉴今,以今溯史,不断探索思想资源,为广大受众提供艺术启示。
宋宝珍始终认为,戏剧史学研究离不开理论指导。因此,她在戏剧史料的搜集与整理的同时,特别注重戏剧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2003年6月,她完成了博士论文《论中国话剧的审美现代性》,运用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解读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时期,中国戏剧这一凝结了中国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和情感内涵的艺术形式,从中勾勒出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戏剧的发展历程。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宋宝珍每到年末都要完成《话剧发展年度报告》。为了做好当代剧场美学研究,宋宝珍几乎每年都有100个左右的夜晚在剧场度过,常常是下班后从单位直接去剧场,边看边做笔记,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天气,无论戏好看不好看 ,为 的 就 是 掌 握 第 一 手 研 究资料。
青春在本职岗位闪光、
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中组部、团中央联合组织了“第五批博士西部服务团”,宋宝珍作为其中一名成员被派往甘肃挂职,时任甘肃省旅游局局长助理。她迅速转换身份,及时进入情况。为了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她不顾路途艰险,勘察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路遇塌方、滑坡、绝壁时,她总是乐观地说,风景总在绝佳处。她在撰写的旅游调研报告中积极建言献策,牵头组织了“西部省份5+2(陕、甘、宁、青、川+新疆、西藏)旅游资源整合大会” “庆阳香包旅游节” “甘南旅游推介会”等重大活动,并始终严格自我要求,没有在旅游局报销过一分钱,没有用办公室电话跟亲友通过一次话。一年的挂职锻炼,得到了各方的一致好评 ,甘肃省旅游局对她的鉴定是:宋宝珍是“兼具宏观决策力与微观掌控力的人才”。
挂职结束后,宋宝珍又一头扎进了艺术科研工作中。一方面,她不断深化自己的研究课题,发表了大量论文、评论;另一方面,注重锤炼自身的作风与意志,不断提升思想境界,把学术研究当成人生志业。她完成的学术著作《中国话剧史》《心镜情境》《暮合幕开》(一、二)《迈入现代的门槛——五四新剧》等多部,论文曾刊载于日本、法国以及港澳台等地的学术期刊,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艺术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她的学术成果获得过文化部、中国文联、澳门特区政府等多家机构的多项荣誉和奖励。
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宋宝珍就是精力旺盛”,这是周围同事、朋友对她的评价。宋宝珍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不懈追求、以江竹筠等革命英雄的无畏气概鞭策和激励自己,把自己灵魂里的“小”赶出去,保持坚强的战斗意志,保持不竭的精神动力,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从2001年起,宋宝珍就开始热衷于参与公益性的戏剧普及活动。她十几年如一日地义务参与组织北京大学生戏剧节,很多年轻的戏剧爱好者都会带着剧本习作向她请教。无论工作多忙,她都会认真仔细地审读,客观真诚地批注,从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2007年夏天,一个社会公益组织为纪念话剧诞生100周年在中华书局的涵芬楼做公益性戏剧讲座。此时,受到邀请的宋宝珍母亲去世还不到一周,但为普及戏剧知识,她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在登上通往会议室的楼梯时,她悄然摘下臂上的黑纱,为了不影响大家的心情,为了把精彩呈献给听众,她将悲痛埋在心底。
2016年9月,宋宝珍参加了文化部“春雨工程”西藏行。一到拉萨,强烈的高原反应就使她头晕目眩、呕吐不止,但她仍坚持做了题为《戏剧原理与戏剧批评》的专题演讲,受到了前来听讲的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广泛好评。从西藏回北京已是下午4点,她来不及休息就直奔剧院,参加了文化部中直院团调演观摩活动。像这样连续奋战的情况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有多少次,而每次遇到这种情形,她都是乐此不疲。
2014年6月,宋宝珍当选戏曲、话剧研究所联合党支部书记;2016年5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五次党代会上,她又当选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委员。多一重身份就多一份责任,不管业务工作有多忙,她都坚持把党的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党务、业务两手抓,并注重两项工作的融合,以党务工作推动业务工作的开展,以业务工作的完成来检验党务工作的效果。三年来,通过认真组织党员学习,坚持开展组织活动,党支部的凝聚力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2016年9月,迄今为止耗时最长、规模最大、范畴最广的话剧史著《中国话剧艺术史》(9卷本)
出版发行,这是话剧研究所承担的全国艺术科学项目。2017年8月,在国家大剧院展出的“历史回放,舞台辉煌——中国话剧110周年纪念展”是话剧研究所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展览项目。为了做好这次展览的筹备工作,宋宝珍从5月份起连续4个月几乎天天加班加点,她带领话剧研究所全体人员集纳了全国各地的话剧院团110年来的戏剧演出图片、实物、录像、舞台模型、服装、场景等资料,生动立体地展示了中国话剧的历史成就和繁荣发展的趋势。话剧研究所还为这次展览出版了纪念图册,召开了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最终使这次展览得到戏剧界同仁的广泛好评,10多家媒体予以报道。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选十九大代表参加了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宋宝珍,认为话剧研究所在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进程中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并觉得自己离艺术的高境界、学术的高境界、人生的高境界还很玄远,唯有牢记心中的使命和肩上的责任,才能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前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