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更高发展阶段的新时代
2017-11-21武力李扬
武力+李扬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要论断,来自于对国内形势和国际地位变化的准确把握。中国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阔步前进。
国内主要矛盾和发展方略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最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社会的诸多矛盾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是对国情最本质的把握,也是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依据。
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这一判断源于对国情的深刻认识。改革开放之初,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保证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和高积累下的社会稳定,从而完成了为新中国建立独立工业体系、保障国防安全的历史使命,但同时也日益陷入僵化低效,中国仍未摆脱贫困。197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78.7亿元,仅占世界经济的1.7%,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人均国民收入385元,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仅比1957年增加7元,全国8亿农民中,尚有3亿人均年纯收入低于60元;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为184元,仅比1957年增加76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处于温饱阶段,住房和生活设施落后,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则普遍处于贫困阶段。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因此,在“文革”结束以后,迅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是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因此,邓小平在那时再三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力,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对内利用市场机制,鼓励所有地区、所有经济主体凭借资源禀赋优势参与生产,按效率优先的原则参与分配;对外积极吸引外资,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在区域政策上,改变了原来均衡发展和生产力布局向内地倾斜的政策,鼓励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再逐步向内地推进的梯度发展政策。在收入分配上,改变了原来单纯按劳分配和平均主义的政策,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最终使全国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改革开放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所有主体、所有要素的发展潜能,经济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空前活力,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1978-2016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3678.7亿元增至74,4127亿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由156美元增至8123美元,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不到40年的时间里,中国实现了从贫穷到整体富裕的历史飞跃。
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展更加突出,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前列。生产力落后的问题退居次要地位,人民群众生活中“有”和“量”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不少产品甚至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但是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升级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对消费的品质要求成为突出问题,中国游客到日本大量购买电饭煲和马桶盖,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升级,这也反映出我们的产业结构目前尚处于中低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高的需要。供求矛盾的上述变化,反映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开始成为制约中国前进的主要因素。十八大以来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为适应这种变化而推行的。总之,我们不仅要实现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变,而且要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生态宜居、资源永续等全面进步;不仅要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且要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響力领先世界的国家。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庄严宣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新中国历史来看,这是自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至今,社会主要矛盾的第一次转化,标志着以十九大为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进入更高发展阶段的新时代。
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战略的历史性变化
2008年以来,国际格局发生了有利于中国的显著变化。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经济刺激政策,虽避免了急剧衰退,但也造成了流动性泛滥、债务率高企、产能过剩、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从供给侧进行改革,升级产业结构、提升技术实力、转变发展方式,并相应地对收入分配制度、社会治理模式、公共服务体系等进行全面改革。然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面临着深层危机与战略收缩。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此它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这就会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对于发达国家,资本在实现其发展的同时,也留给了该国“先发劣势”。人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利益集团均势等阻碍着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迫使产业资本转而寻求成本更低的投资地点,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2008年以来,发达国家经济活力下降,呈现“产业空心化”状态。为鼓励投资,主要发达国家都采取了减税、量化宽松等经济刺激政策,但效果并不显著。发达国家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本升级趋缓、基础设施陈旧、社会制度阻力增加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经济增长缺乏活力和潜力。
而另一方面,中国崛起的步伐日益坚定。2016年,中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货物贸易第二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第三大吸收外资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和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最大投资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超过30%。凭借经济实力,中国也成为全球化的最有力推动者:在APEC北京峰会上倡导重启亚太自贸区建设;在G20杭州峰会上推动峰会从危机应对机制转型为长效治理机制;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上成为全球化最有力的捍卫者;在金砖国家厦门峰会上开启“金砖+”的全球合作新模式。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涵盖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4亿人口,成为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广、包容性最强、财力最雄厚的综合性发展项目,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拉动经济增长,而且可能使沿线许多国家之间的关系由对抗为主转向合作为主,对世界和平发展的意义之深远不可估量。中国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世界和平、消除贫困、人道救援等方面承担起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也向世界展示了一条合作共赢的全球化新路。endprint
崭新的国际地位意味着中国对外战略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上世纪90年代初,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邓小平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对外关系指导方针。既强调中国永远不称霸,不当头;又强调中国在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上要有所作为。他指出:“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此后,经过全党全国人民二十多年的艰辛奋斗,当今的中国正在全世界汇聚起一股和平发展的磅礴力量。因为中国有信心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也有能力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更有勇气继续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及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将步入一个大有作为的新时代。
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思想,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标志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进入了一个在系统理论指导下全方位自觉推进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于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在旧体制外通过试点和增量改革的方式逐步扩大起来的。由于国情的特殊性和问题的复杂性,改革伊始的中国采取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方针。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随着实践的不断拓展,中国逐步闯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从十三大到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党代会主题中的核心词,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也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实践而不断丰富,最终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里,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不忘初心、锐意进取,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进入了一个用新的思想指导实践的新阶段。
回顾近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践探索始终在为理论建设开辟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2月31日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也明确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開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升华理论,而且善于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更加自觉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阐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而且是着眼于党和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而提出的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意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这种前瞻性的理论创新和飞跃并不是第一次出现。翻开历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最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从而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1978年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国内主要矛盾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行了改革开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从而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使国民经济和社会获得了令世界称奇的高速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富起来”。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五年的时间里,勇于探索和创新,解决了我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使中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进入了使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的发展阶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成熟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能力成熟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将进入理论创新为实践探索指引方向的新时代。
(作者: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