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视角下的红灯区
2017-11-21陈澜
陈澜
【摘 要】印度加尔各答分布着亚洲最大的红灯区,那里到处充斥着贫穷、毒品买卖、酗酒和乱交。贫困代际传递和女性地位低下在如今国际化、现代化的社会中仍旧广泛存在。这部纪实性纪录片真实反映了种种社会学研究范畴的问题,并且从本位视角及他位视角向观众展示红灯区被摄者的现实生活状况。
【关键词】《生于妓院》;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0-0116-01
一、浅析《生于妓院》
(一)两条线索。《生于妓院》这部影片有两条叙事线索,主线是纽约新闻记者布里斯克帮助8个孩子们的生活;副线则是这8个孩子们与他们的父母在妓院的日常。两条线索交叉叙事,导演没有刻意夸张、夸大事实,而是从布里斯克的他位视角和8个孩子及妓女们的本位视角,客观真实地构建影片。影片通过布里斯克的旁白叙述以及孩子们的采访回答,向观众展现了生活在加尔各答红灯区里的人们的命运。
(二)影片构造。影片开头以及拍摄妓院时,刻意采用红黄色调,意图从视觉感官上与“红灯区”产生共鸣。导演通过视听语言制造矛盾冲突,渲染情感,例如,布里斯克带着孩子们去海边拍照,他们上车前、在车上、到海边、返回路上以及回到家,这五个场景中用了五段音乐以及不同的色调。前四段都是欢快愉悦的旋律,以及明亮的色调;当孩子们回到红灯区,回到了现实生活当中,音乐转变为沉闷、压抑的曲调,画面又变回了象征性的红黄色调。
片子结尾罗列了8位孩子的情况:Avijit进入学校就读;Manik的父亲不让他去上学;Puja的妈妈把她从学校带走了;Shanti自愿离开了学校;Gour还住在家里,一心想上大学;Tapasi离家,进了女子学校;Suchitra的阿姨不让她离开妓院;Kochi留在学校。从结局来看,似乎只有三个孩子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导演通过视听语言从一开始就暗示了这样的结局,当孩子们与布里克斯在一起学习玩耍的时候,色调和音乐都是积极欢快的,就像是一场不可能的梦境一样完美;当他们回到红灯区,回到被贫困、毒品、淫秽所控制的妓院时,色调和音乐陡然转变,阴暗、压抑、窒息的感觉扑面而来,不停地向他们暗示这才是他们真实的生活。
二、贫困代际传递
贫困代际传递就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一种恶性遗传链;也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着上一代的贫困境遇。
《生于妓院》是貧困代际传递现象的典型表现。记者采访Kochi时,说过一句话:“她的曾祖母、祖母、母亲都是妓女,她是妓女的标志。”妓女们的孩子生来只能做家务、帮忙跑腿,等到年龄成熟就会被迫卖淫,她们无法学习,更别提进学校。布里斯克拜访的一所寄宿学校的修女说过:“妓女的孩子,谁(学校)会接受他们呢?”
儿童,本是“天真”“烂漫”“纯真”的代名词,但是,这些生活在红灯区里的孩子们,因为恶劣的生活环境,被迫成熟,被迫背负起和他们年龄不符的责任。“人们必须接受生活的悲伤和痛楚”,这是Manik接受采访时说的。需要经历怎样艰苦的生活,才会使一个本该天真活泼、不谙世事的孩童说出这样的话?
影片中有孩子们在母亲“工作时”去放风筝的场景,也有一个小男孩被铁链拴住脚踝的场景。也许风筝就象征着这些生活在红灯区的孩子,他们被一根无形的线拴住,就算有来自外界的帮助,他们也没有办法轻易改变现实生活,享受自由。
三、真实与改变——本位与他位
《生于妓院》这部纪录片采取了一种新颖的拍摄形式,它记录的是拍摄者试图改变被摄者生活的内容。将本位视角和他位视角相融合,既站在被调查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所调查研究的文化,又运用研究者自己所持的理论来看被调查研究的文化。布里斯克毫无疑问属于他位视角,8个孩子属于本位视角。而这种将两种不同视角相融合的表现方式,也引出了纪录片历史上“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的争论。
“直接电影”要求取材真实,无虚构、无搬演,摄影机只做静观默察式的记录,永远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只做一个旁观者。而“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引导事件开展,《生于妓院》就属于“真实电影”的范畴。
纪录片的作用不仅仅是揭露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引发观众的思考,能解决问题。
《生于妓院》将布里斯克帮助改变孩子们的过程摄制下来,但是他们大部分人的命运依旧没有被改变。这种介入式的拍摄方式是不是真的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呢?
相反,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果布里斯克完全没有给任何一个孩子提供帮助,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客观记录着这些生活在红灯区妓院的孩子们,那么给观众的思考会不会更多?同样,社会人士愿意帮助孩子们走出困境的希望也更大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