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运行机制的国际化特色建构及养成
2017-11-21刘宁
刘宁
【摘 要】教学运行机制是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国际化是教学运行机制各要素协同发展的助推器。对构成其各要素的国际化特色的建构和养成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对于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行稳致远,驶向国际化彼岸,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运行机制;国际化特色;建构;养成
在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势不可挡的洪势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应运而生的新型办学模式,其教学运行机制各要素的国际化建构及其养成,是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源生动力。因此,促进其国际化元素的有机生成,加快其联动性协同发展,对于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跻身于世界之林,实现其内涵式发展具有积极的建设意义。
1 教学理念国际化
理念是教育国际化的灵魂和教育发展的精神内核。温家宝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文中指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可见理念在人才培养方面所体现出的先导性和统领性。目前,教育国际化浪潮席卷世界,发达国家正加速全球化教育布局,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我们如果不能顺流而上,顺势而为,那么,不进则退,不思则怠。因此,我们要用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统辖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认知。注重教学的生活性、生命性和生成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良好氛围,让他们的自主性得以发挥,使他们的独立性得以张扬,把他们培养成富有个性,敢为人先,勇于开拓,奋发进取,适合社会未来发展的有用之人,成为具有国际视野,拥有国际知识,把握国际动态,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 教学内容国际化
教学内容是统领教育发展的主体和物化形式,是对教育迈向国际化的创造性演绎。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格局下,国际化教材内容应超越一元化的机械传递,以国际化为导向,增强课程内容的广博性,树立教学内容的全球观,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国内外市场需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开发学生的多元兴趣,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为不同知识的贯通和融合创设绿色通道。如中外合作办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因其未来从业特点-涉及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因此,在其教学中可增设中国历史、汉语言文学、西方文史等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未来职业的“中西合璧”中游刃有余,成为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或在教学内容中增设国际最新资讯,推介国际准则等。诚然,教学内容的国际化融合涉及多方学院的协同推进,多元共助,因此,更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要求。
3 教材建设国际化
国际化的教学内容依托于国际化教材的选用,而教材選择得当与否是决定国际化成败的关键。一般而言,教材建设通常采用三种方式:(1)高水平原版教材的引入:优质原版教材的遴选应坚持如下原则:注重其所在领域的前沿性,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契合性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实用性;(2)教材的本土化改造:当教材在难易度、衔接性、意识形态等方面不宜全盘引入时,对其本土化改造便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引进的教材历经扬弃和整合,在民族化的土壤里落地生根,会愈发彰显其国际化特质;(3)国际化教材的编写:国际化教材的编写应首先立足本土,编制适合我国国情、有益学生国际化发展的教材。同时,在形式上参照国外教材的编写思路,在内容上嵌入适宜的国际化元素,并确保其科学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上述三种方式的集成,有助于教学运行机制的畅达高效,丰盈其国际化元素的有机生成。
4 教学管理国际化
“管理”有如“率兵”,兵无将不动,蛇无头不行。而“管理”与“国际化”配伍,犹如赐精兵予良将,良将率精兵,无往而不胜。因此,在国际化的疆场上横刀立马,统帅三军,管理者的“文韬武略”尤显重要。首先,管理者应秉持全球意识、国际化理念统领教学,以敏锐的眼光和远见卓识布局谋篇;其次,面对其管理对象分别由外籍教师和中方教师共同组成,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各异,其顶层设计既要统筹规划,又需各有分工,以达“和而不同,周而不比”之局面。同时,应为双方教师就共同的国际化目标创设交流研讨的机会,如访课、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科研促进会、教学方法交流会等交互活动,杜绝平日双方“各行其道”、“各自为政”之状态。只有双方携手并肩,凝心聚力,教学与管理相得益彰,才能借内生外延之力展国际化宏图。可见,管理得当,教学繁而不乱,国际化如虎添翼。
此外,我们应由“统一领导,分层管理”的“一元制”管理模式,向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多元共治”的柔性机制迈进,摒弃单一线性的同质化管理,倡导简政分权的多元化模式。优化教学运行机制,提升教学管理效度,使教学管理步入良性循环,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从而实现教学管理国际化。
5 专业设置国际化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专业设置,因其合作对象的海外背景,较之普通院校更具宽泛性、时效性和便捷性。在综合考量各自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与优势、国内外就业前景、专业未来潜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在整固与提升现有专业的同时,针对日趋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应以前瞻性眼光探索新型合作领域,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实现新旧专业平稳切换。避免盲目的“同步性”、“趋同性”、“跟风性”行为,调整专业,完善布局,捕捉动态,以国际化思维谋划专业发展。如近年某些合作办学的高职、高专层次的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专业,因其基础设施、教学质量、生源萎缩等问题,被教育部叫停,与国际化目标相距甚远的专业就此被“一键删除”!而一些诸如旅游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因其受国内外市场的双向“热捧”,仍“魅力无限”并散发“勃勃生机”,又因其国外优质资源的引进及其与国内课程的有效对接,而一跃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常青藤”专业。此外,还应优先占领专业开发的制高点:众所周知,澳大利亚西部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农牧业、工矿业前景看好,而我国地大物博,矿业开采、农牧开发熟路轻辙,因此,双方可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前提下,以前瞻性思维和国际化情怀开拓诸如农牧类、矿业工程类等专业。由此,开鼎新之路径,造福祉于学子!
6 学生培养国际化
“学生培养国际化”是教学运行机制的服务核心和终极目标。其建构和养成非一蹴而就之举,需由表及里,一以贯之。其国际化氛围的营造催生国际化实践,正如长春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为此所平素践行的:外教引领的每日晨读,名师大家的学术讲座,每周汇集的英语之角,跨文化课上异域风情的领略,文体活动等的直面交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走出昔日闭塞之瓶颈,优化开放的国际化环境,让国际化音符充溢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中外合作办学所招学生普遍存在知识断层现象,应对大学课程力不从心,力不胜任。因此,有必要以学期或学年为周期进行“补缺”教学,只有变沟壑为坦途,才有望搭上国际化“直通车”。
今天,打造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升级版,绘就教学运行机制国际化新版图,我们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知行合一,凝聚共识,目标同向,措施一体!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伟业,我们扬帆起航正当时!中外合作办学也必将随之不断向好!
【参考文献】
[1]王伟廉.《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林金辉.《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厦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