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溯源“至圣先师”的风华魅力

2017-11-21

中华儿女 2017年17期
关键词:儒家孔子发展

他之所以被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不仅仅因为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同时他个人的师德修养堪称中国教师的典范

“每个中国人的一举手一投足所凸显出来的中国气派,无不可以从2400年前‘轴心时代的经典之一《论语》中找到根源。”作为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贡献卓著、影响深远的第一人——孔子,他的教育思想与主张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他之所以被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不仅仅因为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同时他个人的师德修养堪称中国教师的典范。

教育发展第一人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最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道德家、社会活动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孔子首先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生活在鲁国,那里存留了诸多关于宗周的典籍、文物,这对孔子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值新旧社会制度更替,“百家争鸣”为其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孔子在创办儒家私学的过程中,用了大量的时间带领学生周游卫、宋、陈、蔡、齐、楚等诸侯国,到处讲学。他创立的儒家学派,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时成就了显学。孔子的思想散见于流传于世的儒家经典文献中,而儒家经典《论语》则是孔子教育言论集。

其实,中国教育并不自孔子始。传说我国早在夏代就开始有了“庠”“序”一类的施教机构。商代已经出现正式的学校。西周时期的教育分为“国學”和“乡学”两种。到孔子创办儒家“私学”时,我国古代“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制度已经比较完备。但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中,贡献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孔子是第一人。

推动社会发展

孔子是活跃在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教育家。与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实际相联系,孔子对教育的功能定位与价值取向是如何认识呢?

孔子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教育与人口、经济一起,共同构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三大基本要素。春秋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学在官府”制度受到冲击,孔子再这样的背景下,创设“私学”。

《子路》篇记载说:“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因此,孔子强调“既富矣,则教之”,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加快发展教育事业,让广大民众接受教育。“富之”和“教之”中的“之”,都是指代一个整体的概念,即国民、民众、老百姓。他还进一步提出“有教无类”,认真践行。

孔子还认为,教育是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他的政治主张,本篇不过多讨论。

传承人类文明

孔子十分重视文化传递功能。他创办私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传承文化遗产。对于中国上古文化主要的文献资料,孔子都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

他认为,中国古代的诗歌、音乐、舞蹈等文学艺术形式,都应该是实施“教化”的重要工具,这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也必须永远地传承下去。他本人精通诗、乐,也认真地进行了诗、乐教学。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去搜集、整理和编辑《诗经》。

《子罕》篇记载:“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据说当时孔子搜集到的诗达3000多首,版本各异,诸多重复。孔子整理为现存的305首,以致后世有“孔子删诗”一说。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他强调学生都要学“诗”,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季氏》)。并且,他经常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学习《诗经》的心得。

中国古代的“诗”是配乐的,因此,孔子很认真地给学生教授音乐知识,向学生重点介绍虞舜时代的《韶乐》和周武王时代的《武乐》。《史记·孔子世家》说:对于《诗经》,“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述而》篇也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是说孔子用一种很优雅的语调来教授“《诗》、《书》、执礼”等课程。可见,孔子经常吟诗、唱乐,他在“诗”、“乐”等文学艺术类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传播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教育核心在“人”

孔子是坚定地把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定位在人的发展本身的。

孔子认为,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启迪智力,帮助人获取聪明才智,以实现后天的长足发展。绝大多数人并非“生而知之”,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通过接受教育而“知之”的。他们或者“学而知之”,主动系统地学习;或者“困而学之”,遇到困惑而有针对性地学习。可见,“学习”,接受教育,这是人获得聪明才智的基本途径。

第二,塑造品格,帮助人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孔子通过对人的认真观察与分析,总结归纳出人的六种优秀品质特征——“仁、知、信、直、勇、刚”,孔子称之为“六言”。但如果不再接受教育和学习,仁者可能愚,知者可能荡,信者可能贼,直者可能绞,勇者可能乱,刚者可能狂。孔子把这六种发展误区称之为“六蔽”。可见教育的重要作用。

第三,训练技能,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孔子认为,大到安身立命,小到待人、接物、处事,甚至包括提高观察力、表现力和交际能力,都可以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具体的、有益的指导与帮助。

孔子将教育目标定位在“君子”的培养上。他对“君子”的品格素质有两方面:修己;安人、安百姓。

在修己方面,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孔子告诉人们,君子的修身之道是“仁、知(智)、勇”三个方面。endprint

猜你喜欢

儒家孔子发展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知命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茶道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