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台湾海峡隧道的地理背景分析

2017-11-21刘用球

地理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台湾海峡隧道

摘要:台湾海峡隧道建设写入我国最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对教育工作者诠释地理核心素养中“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尝试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间联系对其进行初步探讨,对“学习有用的地理”理念进行有益尝试。

关键词:交通运输;地理背景分析;台湾海峡隧道

2016年7月13日,我国公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期限为2016—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其中与福州市有关的表述是:“建设北京—福州—台北高速铁路”——大陆境内包括京沪高铁的北京—蚌埠段、合蚌客运专线和合福客运专线,这三段合称京福高速铁路(目前已经开通运营);大陆与台湾将通过兴建台湾海峡隧道相连通(以下简称台湾海峡隧道)。

一、我国大力推进台湾海峡隧道建设的原因

1.顶层设计国家战略

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纳入全国中长期规划、势在必行。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广泛、高效便捷、安全经济的现代铁路网络,全面提升铁路核心竞争力和服务保障能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并最终推动整个国家实现经济大跨越。

2.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闽台之间存在着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等千丝万缕的关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就道出了深沉的历史沧桑感,表达出两岸同胞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据统计,目前通过海运和航空方面每年来往两岸的旅客已超过500万人次,然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多于铁路运输,所以从长远来看,台湾海峡隧道是稳定、可靠、高效的交通通道。

3.全球一体化经贸需求

事实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陆已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及最大的对外投资基地,因此,完善相关的基础建设及松绑法令限制,促进台海通道沿线区域交流合作和资源优化配置,加速产业梯度转移,让货物及人员能通过更多交通运输方式、更加自由地在两岸间通行往来,达到与韩国、新加坡等地竞争的水准,才能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到台湾建构亚太营运据点,落实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的目标。

4.构建高效交通网络需要

台湾的地理位置优越,居于东北亚与东南亚的交接位置,航空方面飞往亚洲各大主要城市的时间都不长,水运方面处于西北太平洋中心主航道线上,有相当的条件成为国际企业在亚洲的营运或转运中心。因此,构建与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加有效供给,提升运输服务保障能力,规划建设以铁路为中心、衔接其它交通方式的综合交通体,扩大集装箱中心站、末端配送等货物集散服务网络,形成配套便捷、站城融合的现代化交通枢纽尤为重要。

二、影响台湾海峡隧道建设的因素

1.海峡地缘政治因素

目前,两岸直接“三通”基本实现。然而,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朝正常化、全方位发展,使两岸各自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巨大潜力可以开发,相信政府与有关方面会发挥高超的政治智慧尽快解决。欧洲各国的民族、语言不尽相同,国情有别,仍可建造连接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的隧道,血肉相连的两岸同胞为何不可以修造连接两岸的隧道?“一国两制”“一桥三地”的港珠澳大桥成功在望了,台湾海峡隧道建设还会远吗?

2.自然环境复杂

地质方面,由于台湾东部地处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边界地区,所以台湾是中国地震的多发区。尽管台湾海峡处于台湾西部,基本全是花岗岩层,地震较少,震源较浅,相对来说能量较不容易释放,但由于线路长,沿途复杂的地质构造加大了施工难度。气象方面,台风是影响台湾海峡两岸最严重的气象灾害,每年受热带风暴和台风影响平均 5~6次,由此引发的狂风、暴雨、风暴潮等次生灾害每年都造成人员伤亡与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海域宽阔,潮差大、流速急,水深、风浪大,海洋腐蚀环境作用严重等对施工都带来影响。

3.经济投入大且建设周期长

有人估计台湾海峡隧道工程为三峡工程以及英法海底隧道工程的3倍以上,140千米造价可能超过5 000亿元,前期调研、勘察、设计耗时长,且需两岸政府、科研、民间等各方通力协作,理想工期10年,在漫长的工程建设过程中,汇率浮动、通货膨胀、设计变更、赔偿、意外事故等均会造成成本上涨,投资、融资、权益保障、权益分配以及建成后运营、维护、管理、安保等都是大课题。

4.技术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王梦恕认为,虽然现在建海峡隧道时机尚不成熟,但隧道都是百年大事,讨论越早,将来技术越成熟。英吉利海峡隧道是在进入实质性探讨三十多年后,才开始建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新工具的使用都将使台湾海峡隧道建设的条件发生改变。海峡两地交通技术指标的衔接及交通枢纽设施的配套也是需要考虑的。

三、台湾海峡隧道突出的地理影响及意义

1.突破岛链封锁,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距离大陆外围100多千米的第一岛链中,台湾岛最为关键。它位于第一岛链的中间,是有效遏止东海与南海的咽喉战略通道,能打开西北太平洋的广阔空间。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2.时空收敛与空间重组[1]

如果以时间距离来衡量地球,这个世界越来越小,变成“地球村”。有人也把这种现象称为“时空收敛”。时空收敛的结果,一方面促使都市居民一日的生活圈向外延伸、扩展,早上台北吃早餐,上午逛福州的三坊七巷、下午到泉州看高甲戏、晚上回家吃晚饭的梦想将不再遥不可及;另一方面,时空收敛促成土地利用形态发生改变,各种经济活动的布局也随着交通运输的演变而重新组织。清晨大陆连江县采摘的农副产品可以出现在台北居民的午餐桌上,上午台湾新竹出厂的人脸识别器,下午福州的某个学校就已经可以用来签到。

3.打通交通大动脉,助力经济发展

“进口——加工——出口”型是台湾经济发展模式,这是由海岛市场空间狭小与资源种类和资源总量有限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从大陆已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及最大的对外投资基地这个事实来看,两地在经济结构上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台湾无论是制造业转型升级,还是服务业扩展外部市场,都无法离开大陆庞大市场的支撑, 台湾海峡隧道将促进双向开放,打破原来的空间隔阂,人才、资金、信息、技术、自然资源等要素能在两岸自由流动,推动两岸经济互补互助至双赢。

4.为两岸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

交通是经济的先行官。做好台湾海峡隧道与公路、航空、水运等其它交通方式发展统盘安排,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综合交通服务水平和运输效率。树立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推进周边互联互通,形成国际运输通道,扩展国际合作发展新空间,为两岸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

5.海峡虹吸效应与城市功能重组

目前,福州自贸区在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对外开放、产品创新及相关金融离岸业务等方面有政策优势,会吸引更多机构、人才、资金向自贸区集聚,这种对周边地区产生吸引的现象类似“虹吸现象”。台湾海峡隧道建成后,海峡两端的“虹吸现象”将更加明显。台湾海峡隧道的开通描绘了一幅犹如上海外滩两岸一体化发展的灿烂远景。依托台湾海峡隧道等设施建设,以闽台为主体的海峡地区会形成1小时通勤圈和一体化“海峡城市群”,城市功能重组后,将构筑中国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和与世界接轨的“中介地”。

此外,建设台湾海峡隧道,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形成旅游开放新格局,加强民族融合等也有重大意义。

參考文献:

[1] 刘用球,对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地理背景分析 [J].地理教学,2016(20):28-30.endprint

猜你喜欢

台湾海峡隧道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台湾海峡两岸间集装箱运价指数(TWFI)
最长隧道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
台湾海峡两岸间集装箱运价指数(TWFI)
台湾海峡两岸间集装箱运价指数
台湾海峡两岸间集装箱运价指数
台湾海峡两岸间集装箱运价指数
台湾海峡两岸间集装箱运价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