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概念的傣族赞哈表演
2017-11-21林朋
林朋
【摘 要】傣族传统赞哈表演是对傣族生产生活内涵的表征与延伸,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所蕴含的很多传统内涵的边界被逐渐分离,应该充分尊重赞哈表演作为事物的发展规律,在保存赞哈表演传统性形态的同时,对赞哈表演进行创新,在不同时代赋予其不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传统;傣族;赞哈表演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0-0067-02
赞哈表演在傣族民众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艺术的表现,它是傣族人民在漫长历史中创造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赞哈表演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富有傣族地区特有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传统赞哈的文化空间不断缩小,尤其是在为了迎合旅游开发的需求下而表现出的“现代特性”。如今赞哈表演的价值表征也已成为社会共识,因此对生存与传承的文化空间的思考是不可避免的。
一、赞哈表演的内容构成和价值体现
赞哈表演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它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即兴创作。赞哈表演不仅丰富了傣族人民的生活,而且对傣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艺术性的赞哈表演,在寓教于乐中使傣族地区的人们逐渐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接受本民族道德观念,在客观上也促使傣族民众接受共同的信仰、道德和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傣族民众的行为和利益冲突。
(一)内容构成。赞哈表演最初并不是遵循“标准”的音乐规范而产生的,也不是为“欣赏”艺术而创造的,它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艺术,与傣族地区的民众生活密不可分。在傣族社会的早期,赞哈表演所演唱的内容多为在田间劳作中有感而发的即兴演唱;随后,祭祀、巫术活动等具有神话色彩的内容融入赞哈表演,用以表达对生产、平安的祈求;农耕社会后,赞哈表演被下层傣族人民用来表达对横暴阶级压迫的反抗;南传佛教传入傣族地区,赞哈内容又融合佛教的理念和教义,并加入诗歌、文学等叙事长诗。在赞哈表演长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承载着傣族地区历史悠久的民俗记忆、宗教礼俗、礼乐传统,这也意味着一个优秀的赞哈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傣文、历史知识、阅读贝叶经和傣族著名的民间叙事长诗,因此相对来说,赞哈文化是丰富的傣族地区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二)价值体现。赞哈表演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一种生活的必需,它们既强调社会性,还符合特定的宗教性,同时体现生活的真实性,因此它可以纯粹用于娱乐,也可以成为传递信息的手段。它的即兴创作记录着傣族地区的社会历史,同时也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尽管傣族有着自己的文字,但是在封建社会学习文字只是傣族男性的权利和上层统治阶级的特权,因此依靠口头形式完成的赞哈表演也成了记录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方式。赞哈表演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对于傣族地区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传播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它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沉淀精华,传承傣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优秀内核,创造性地发展了傣族诗歌艺术,传播了贝叶文化,使傣族的民间诗歌、佛教经典及许多文学作品得到不断发展。
二、现代文化语境中的传统赞哈
传统赞哈表演的创作与演绎是傣族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记忆和历史遗存,在传统傣族社会中它既是文化传承的表现形式,也是傣族符号的表现要素。传统赞哈表演作为一种显性的、无界限的文化符号被充分地加以运用,从用来供人娱乐到呈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传统赞哈在如今更多是成为民族标识,成为区别于其它民族、其它地域、甚至其它生产生活方式的品牌,也成为认识和外界沟通的有效桥梁。进入到现代社会的赞哈表演,蕴含的很多传统内涵的边界被逐渐拆解,结构特征也变得相对脆弱,而归根结底是对“传统”的丢失。
(一)传统形态特征被消解。在现代化进程背景下,赞哈表演者给了传统赞哈太快的自我否定,赞哈表演在傣族历史传承中得以保留和存续,与傣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信仰习俗、宗教有着无法割裂的关系。而现如今赞哈表演者在面对着舞台演唱、录音时,诸多与其伴随的民俗、节日、宗教信仰中的传统形态逐渐被遮蔽,这些表演往往脱离传统中既定的仪式、环境和表演身份,仅将最具观赏性的部分展示给观赏者,散漫的行动代替了传统的即兴演唱。一旦脱离“传统”这种环境,与之相关的诸多传统形态和要素不可避免要淡化,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也逐渐减弱,只剩下空洞的“物质外壳”,过去处于民族生活核心的文化形态逐渐被商品属性和经济利益所淹没。赞哈表演作为傣族集体在社会发展中创造的产物,具备一定的传统形态特征和文化内核,在内容和形式上不能被随意主观篡改和抹杀,应该充分尊重赞哈表演作为事物的发展规律,对赞哈表演进行创新,在不同时代赋予其不同的文化内涵。
(二)历史符号象征被轻视。“赞哈”不仅仅是歌手和一种艺术的表演形式,更是傣族地区一种重要的符号象征,其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表现形式,对傣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虽然相对于傣族传统社会漫长的历史变迁来说,现代化进程显得尤为迅速,并对傣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得非常剧烈,但在目前的傣族社会生活中,它依旧很大程度上担负着社会、文化的凝结,发挥着它作为文化符号的功能。随着版纳地区成为旅游热点,现如今赞哈表演往往经过了某些“专业人士”的包装和编排,或许他们在技巧上的驾驭可能比传统赞哈来说更具欣賞性,但对传统赞哈符号背后所表达的文化意义却没有过多理解,他们把赞哈表演变成类似于汉族地区流行的歌曲,把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内容延伸背后的符号象征轻视。规模化的“产品生产”,只不过是对赞哈表演浅层符号的无限复制,长此以往,赞哈表演的历史符号象征愈来愈弱,甚至走向消亡。
(三)传统生态环境的变迁。在过去相对传统的傣族社会中,赞哈表演有着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环境才构成了传统赞哈独特的特征。在现代化背景中,傣族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吸引了各种具有冲击性的现代观念和思想进入傣族地区,导致传统赞哈所依附的生存环境发生变迁,原生性的文化语境悄然改变。这些变迁往往使赞哈表演的传承只是技艺的传承,而忽略其传统生活方式的传承,传统社会中的礼仪、宗教、习俗等文化形态都是植根于传统赞哈中,传统生活方式的消解也就意味着在影响它的创造、存续与发展。除此之外,在现代观念冲击下的傣族年轻人中又有多少人在讲傣语?赞哈表演的传唱以傣语为基础,不了解傣语,又怎能通过赞哈表演去对承载着傣族地区历史悠久的民俗记忆、宗教礼俗加以演绎?就像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的传承者哈扎布所说:“从以前歌手的歌声中可以听见青草的芳香,而现在只能听到宴席上的酒肉的味道了。”[1]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只要生态环境不再,其生命也将终结。endprint
三、赞哈表演:核心在于“传统”
赞哈表演不仅承载着傣族地区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更是傣族地区的文化符号象征,保护赞哈表演,当务之急是传承其传统文化内涵,保护赞哈表演,核心在于“传统”。在现代化背景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需求下,传承和保护傣族赞哈,是赞哈得以持续流转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彰显傣族传统文化,保存人类记忆和文化多样性的根系所在。
(一)保持传统的生态环境。某种程度上说,傣族地区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传统赞哈表演的独特性,这种自然环境与傣族地区特定空间的文化、文明条件息息相关。因此要对传统赞哈表演进行保护,就要在现代社会中建立起一个适合传统赞哈存续和发展的活态空间,这个活态空间不仅应该契合赞哈表演传承和发展的基本特点,也应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性和复杂性。
对传统赞哈表演进行保护与传承,首先要重视傣语环境的营造。“民族文化能长久保留并流传下来的三大要素,其中第一条就是:有记录历史、传播思想的语言文字形式。”[2]传统赞哈表演传承的基础是傣语,它要想在现代化语境中能够存续与发展,首先需要的就是这一特征。有了生存环境的基础,才能便于最大范围的人群学习、理解、掌握和推广。其次,应该积极创建传统赞哈表演的展演场合,正是因为在这样的传统氛围中才能将其伴随的传统形态特征表达出来,其所承载的文化形态也才能毫不保留地向大众展示,或许这样传统赞哈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才能够在一个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的现代语境中,满足我们对其存续和发展的期盼。
(二)在传统基础上加以创新。傣族赞哈表演的演唱内容是傣族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决定了傣族赞哈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样性和特色性,也决定了其演唱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审美欣赏的独特性。而相对来说,传统民族文化的变迁是不可阻挡也是不可逆转的过程,赞哈表演同样如此,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快速进程使得这些更为剧烈和迅速,但也并不意味着传统赞哈表演就此走向衰亡,对赞哈表演来说,要想重新充满生机与活力,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可以根据对传统赞哈表演的理解和价值判断,将具有代表性符号意义的传统元素加以选择,并以此作为内容创作的基础,再结合现代元素进行融合与包装,让充满浓郁民族文化韵味的艺术氛围溢出舞台感染观众。虽然这种样式的赞哈表演与传统相比,其审美、艺术和消费的价值更为突出,但经过了包括艺术家、舞蹈家、音乐家等对传统赞哈表演中文化符号的挖掘、运用和重新编排等“二度创作”,不可避免地渗入了艺术家们对传统赞哈表演中具有价值意义的理解和表达,通过这种形式的创新,传统赞哈表演中的文化象征符号才能得到新形式的记录传承和传播。
赞哈表演传承着傣族的传统文化,负载着傣族地区的文化价值取向,影响着傣族地区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更是拢聚着傣族地区自我认同的凝聚力。进入现代社会后,赞哈表演作为历史的沉淀仍然在傣族地区的不同村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让它成为傣族地区的一种艺术性符号和文化标签,但是这种“符号表现”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发生了改变,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形态,其意义和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充分尊重和遵循“传统赞哈”的发展规律,是赞哈表演得以持续存在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彰显傣族传统文化记忆的根系所在。
参考文献:
[1]晓东.哈扎布——草原上的长调歌王[J].中华遗产,2005(5).
[2]金光.藝术与文化[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