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文化产业对新消费的促进作用

2017-11-21花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促进作用文化产业

花建

摘要:当前,中国正迎来新一轮消费升级的浪潮,从传统的温饱型、物质型、排浪式消费向发展型、服务型、多样化等新型消费升级。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的部署,文化产业应该在推动新消费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围绕消费市场的新变化趋势进行投资、创新和生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产业投资和创新的有效性。其重点是: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开发文化消费的新业态;适应老龄化和新世代等不同人群的需求,打造文化消费的新产品;塑造多样化的城乡文化空间,拓展文化消费的新领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新消费;促进作用

中国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7)05-0028-09

一、 面对新消费:世界潮流与中国特色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指出: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性进程,我国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重要阶段。所谓新消费,包括三个鲜明的特征:第一,以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为主要内容的新消费及相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新投资新供给,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第二,中国居民消费的趋势,正在从注重数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产品向更多服务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的转变,这些消费升级的方向就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导向;第三,促进新消费是提振中国发展动力的重要举措,只有围绕消费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行投资、创新和生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和创新的有效性,才能扩大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消费升级的动力来看,在世界范围内,以中国和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正成为发挥消费拉动作用的重要引擎。消费力的增长是与居民收入的增长,特别是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密切相关的。根据瑞士信贷机构的研究,把中产阶级的成年人定义为:按照2015年年中价格水平衡量,拥有财富值在5万到50万美元之间的人士。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占人口的比重大体上在37%以上,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中产阶级占人口的比重达到40%以上,而中国和印度等金砖国家中产阶级所占人口比重則小得多,中国占107%,印度占3.0%。①然而,中国中等收入阶层增长的规模和速度为世界第一。根据瑞士信贷机构的研究,2015年全球有6.64亿成年人属于中产阶级,占全球成年人的14%。其中,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为全球最多,达到10,900万人,第二位是美国,其中产阶级人口为9,200万人,第三位是日本,其中产阶级人口为7,560万人。特别是中国,中产阶级规模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老牌发达国家,成为推动新消费需求的巨大动力。从2000年到2015年,中国中产阶级规模的平均增幅超过60%,同期美国为22%,欧洲为18%。这十年间这部分中国居民的财富增幅达到620%,而老牌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财富增幅为100%左右。这与老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尤其像日本等国家人口负增长呈现长期化、缺乏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从消费升级的关联要素看,城市化浪潮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城市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催生着新消费的发展。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城市化的世界—城市与消费阶层的崛起》,把每年人均收入达到3,600美元的城市人口定义为消费阶层。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阶层参与进入消费大军的行列,形成了对于消费升级的巨大需求。他们不但是规模庞大的劳动者群体,而且成为数量惊人的消费者群体。该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会有10亿人口新进入到“消费阶层”的行列,将激发30多亿美元的市场需求,而他们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中。

从消费升级的动能转换来看,必须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政策,鼓励和引导投资者和经营者,围绕消费升级的变化趋势进行投资、创新和生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和创新的有效性。大量事实证明:拥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国家和地区不一定就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动力,正确的战略与政策是推动动力转换的关键。比如在1960年代,韩国和巴西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情况比较接近,而且巴西的人口、区位优势、人均占有资源等,都明显超过韩国。但是在198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制度和战略政策的不同,巴西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中产阶级在人口中的比例比韩国小得多,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015年韩国中产阶级所占比重达到446%,而巴西仅仅为8%。参看[英]克莱尔·麦克·安德鲁编著:《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TEFAF2016年》,第197页。庞大的中产阶级带动了韩国从出口带动增长到内需驱动和创新驱动增长的跨越,韩国在电子、汽车、造船、游戏、视听等产业的增长就是案例。

从推动消费升级的路径选择来看,中国应该在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方面显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自信和自觉。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结构调整和科技成果的快速普及,城乡居民的消费内容和消费模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消费质量、消费品种和消费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必须紧紧围绕居民消费升级谋发展、促发展,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上。国务院文件所倡导的新消费门类,包括服务消费、信息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等都与文化产业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66号,2015年11月23日。,中国文化产业必须为实现这一战略性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近十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在取得稳步增长的同时,也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缺憾。根据钱纳里(Hollis B. Chenery)的理论,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及以上水平的时候,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应该占到居民消费总支出的23%左右。转引自陈思维:《文化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突破点》,载《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第1期。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6856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为7,25887美元。但是近年来,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大体上占总支出的10%左右,这说明文化产业在供给侧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口,也说明广大居民对新消费的需求,亟待于转化成为文化产业的大量新供给。我国必须围绕新消费市场的趋势进行投资、创新和生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和创新的有效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增长。endprint

二、 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开发文化消费新业态

我国要发挥文化产业对新消费的促进作用,就必须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开发消费的新业态,重点开发智慧型、科技型、先导型的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这些新消费业态满足了人们对于多样化、小众化、互动型、智能化、便利化文化消费的热切渴望,扩展了文化消费的深度和广度,因而成为发展最快的一片新蓝海。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干事长作序、2015年12月颁布的EY研究报告《文化时代——第一张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热图》,全球的文化创意产业收入达到2.25万亿美元,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已经达到2,950万人。在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各个门类中,增长最快的就是数字文化内容产业,而增长最快的区域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2013年全球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销售达到660亿美元,在线和移动游戏产业的销售达到338亿美元。2014全球年音乐行业总收入为149.7亿美元,其中数字音乐收入达68.5亿美元,同比增长6.9%,首次与实体收入持平,两者分别占总市场的46%,其余8%的收入来自于表演权等音乐相关领域。北京智研科信咨询公司:《全球音乐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6年2月26日,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2/389698.html.到2016年,全球数字音乐收入增长了17.7%,达到78亿美元,流媒体激增了60.4%,为八年来的最高涨幅。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2017全球音乐报告》,http://www.ifpi.org,2017年4月28日。整个国际音乐产业正在经历由实体音乐到数字音乐、从PC端音乐消费到移动终端音乐消费、从音乐下载消费到流媒体消费的转型。中国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的发展与世界的趋势大体对应。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总量的比重达到4.07%,而我国网络文艺行业在2016年达到了5,159.9亿元人民币的巨大规模和广泛影响。与互联网相关的文艺行业提供的增加值在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17%,而它所依托的数字文化产业更是占据了我国文化产业70%的市场份额孙建山:《期待网络文艺的转型升级》,载《中国文化报》,2017年8月28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网络化、多样化、数字化的文化新业态,正在成为我国最有活力的经济新增长点。

我国要发挥文化产业对新消费的促进作用,就必须在经纬度两个方面大力拓展,正如西门子公司的一位专家所说:“纵向创新是以技术为主导,横向创新是以客户需求为主导,必须始于横向,结合纵向,才能迈向颠覆性的创新。”曹理达:《融合与颠覆》,美国《财富》杂志中文版,2013年8月号第46页。文化产业在供给侧方面的改革创新,必须做到:一方面要积极研发先进科技,为文化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装备;另一方面,要敏锐把握市场需求,适应广大居民对于消费升级的迫切愿望。比如,人工智能目前正在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的又一个强大引擎。经过六十多年的研究与开发,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超级计算、传感网、机器人、脑与神经科学等新技术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快速提升,呈现跨界融合、深度学习、智能识别、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多语种翻译、即搜即听、语音交互、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成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重点,类脑智能不断取得进展,芯片化的应用趋势更加明显,并且正在把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向应用的终端集成。根据2017中国数字阅读大会提供的数据,中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已达12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将突破150亿元人民币。2016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3亿人,增长了12.3%,其中,80后与90后是数字阅读的主体,占比达64.1%。特别是伴随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海量用户被吸引进入数字阅读的领域。截至2016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95亿人,其中,通过手机阅读网络新闻的用户达到6.14亿人,通过手机阅读网络文学的用户达到3.33亿人,通过手机进行在线教育的用户达到1.38亿人。董碧水:《中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已达120亿元,用户超3亿,80/90后青年占比超六成》,人民网,http://society.people.com.cn/nl/2017/0411/c100829212262.html, 2017年4月14日。顺应这一趋势,我国一批新锐的数字出版企业,正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比如,湖南出版集团旗下的红网,构建了省市县三级、双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两屏(户外高清大屏与室内电子屏)结合的“网报端微视屏”六位一体的媒体矩阵。中国移动旗下的咪咕数字传播有限公司,把人工智能与数字传播相结合,开发语音交互、深度学习、生动演绎、即搜即听、全息投影等服务项目,实现四大跨越,即实现从“硬性”到“软性”、从“轰炸”到“影响”、从“规模”到“精准”、从“传达”到“互动”的跨越。该公司从2014年12月成立以来,已经拥有每月访问客户2.5亿人,客户端月均活跃人群2,200万人,2016年业务收入达到68亿元人民币,显示人工智能推动数字阅读快速发展的广阔前景。

我国要发挥文化产业对新消费的促进作用,就必须在硬件装备和软件内容两方面同时并举,瞄准科技前沿,加强战略性谋篇布局,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结合起来。文化科技装备产业就是为满足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公共文化需要而提供各种科学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也叫为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而研发、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产业之总称,即“生产文化设备的制造業及服务业”。它是推动新消费、促进文化投资和产业创新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具有快速更新、频繁迭代的特点。文化科技装备产业受到科技进步的驱动,形成了快速更新、频繁迭代的特点。科技进步的主流,决定了文化科技装备产业的发展主线,而真正核心的技术和装备是无法从国际市场上买到的。比如长期以来,数字电影放映的关键芯片被美国德州仪器所垄断,数字电影放映的关键设备由NEC等三大巨头所掌控。根据CBInsight的统计数据,2015年,Google、Facebook等跨国公司在AR和VR领域的投资就突破10亿美元,2016年,全球主要的可穿戴设备企业进行了149宗交易,获得18.55亿美元的投资。2016 Tech-IPO-Pipeline Report, http://www.cbinghts.com, 2017年2月16日。根据2016年洛杉矶E3电子娱乐展E3展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电脑和视频游戏及相关产品的互动娱乐贸易展会之一。、NAB-GIX全球跨媒体创新峰会等重要会展所呈现的情况,在国际文化科技装备的研发中,人工智能和人机交互(Human Machine Interface)正在成为最前沿的技术开发和投资热点。人工智能和人机交互技术推动了人自由地与虚拟世界对象进行交互。先进的文化科技设备包括头盔显示器、数据手表、数据眼镜、数据衣服、数据显示空间、三维位址传感器、三维声音产生器等正在快速更新。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化强国,不可能依靠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先进文化装备的核心技术来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而必须把自主研发、开发应用、集成创新、追赶创新等方式结合起来,在主要门类中形成从追赶到引领、从研发到应用、从扩大规模到形成技术和内容的优势。目前,第一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文化装备产业基地——TCDIC已经在上海正式建立运作,并且逐渐形成了主要的集成创新和产业应用重点。实践证明:在中国文化科技装备和内容的开发中,应该瞄准国际文化装备研发的前沿,结合推动中国新消费的需求,集中突破以下六大重点门类,即新型视听类、IP和信息类、智能制造与应用类、会展广告类、娱乐旅游类、社会服务类,涵盖新一代超高清电影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影视、数字音乐、音乐门户网站、网络下载音乐互联网短视频直播、网络教育、远程培训等细分的领域,从供给侧和消费侧两端同时发力,以形成竞争的优势。endprint

三、 推动文化产品升级,拓展品质消费新领域

我国要发挥文化产业对新消费的促进作用,必须针对居民追求品质消费的趋势,为各类产品和服务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它们的品牌价值和文化魅力。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对消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便利实用、更为舒适美观、更有品质情调的品牌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这样的品质消费涉及绝大多数的消费品和服务,将会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产品的升级换代。随着中国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动、老龄化浪潮和80后与90后新世代浪潮的出现,不同收入水平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给文化产业促进新消费提供了新的机遇,而关键在于文化产业的管理者和从业者必须与时俱进,以创新和创意的敏锐感觉和开拓精神,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而开发出新的品质消费产品,闯出一片文化消费的新蓝海。

文化产业对品质消费的促进作用,可以在我国进入老龄社会的背景下把握新的机遇。据统计,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到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人,届时,我国将成为超老年型的国家。北京智研科信咨询有限公司:《2017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中国产业信息网》,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9/450544.html, 2016年9月21日。随着人口结构的不断老化,一些传统的文化样式和技艺逐渐式微,纸质媒体也在逐渐萎缩,但是新的消费机会却在不断萌发。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自由时间”对于人类解放的标志性意义。他指出:“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为整个社会和社会的每个成员创造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即为个人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因而也为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创造广阔余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3页。中国大批居民进入老年阶段后,虽然他们的体力逐步衰退,但是自由時间却大幅度增加,特别是一大批中等收入的老龄化群体,他们在支付能力和自由时间方面都明显超过他们的前辈。有鉴于此,中南传媒集团在2009年创办了《快乐老人报》。他们在调研中发现:这一代“老年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被需要”,因而确立了“人生永不落幕”的价值观和“快乐老人生活”的现代都市媒体定位,从做媒体,到做实体,目标是纸媒订户达到100万户以上,服务对象达到1,000万人以上,形成报纸、杂志、枫网、快乐人生出版、美时美刻、快乐老人生活馆、电子商务等七大板块,实现“纸媒严冬中的千万大报梦”和“中国最大的老年媒体集群”之宏伟目标根据作者在长沙对《快乐老人报》的调研。。

文化产业要发挥对品质消费的促进作用,应该在85后、90后、00后等新世代群体大批进入消费市场的背景下发掘新的蓝海。这一批新世代群体,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互联网广泛普及等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因而在消费需求方面具有兴趣多样、接受多元、泛娱乐化、依赖互联网、熟悉二次元/多次元等鲜明特点。中国文化产业要在动漫、游戏、视听、音乐、数字出版等领域,发掘一大批新锐的文化消费新业态,更需要发挥政府、企业、院校、文化艺术机构等的协同创新功能,在政策引导、融资渠道、技术开发、市场培育、消费引导等方面形成合力,抢占先机。比如近年来,中国音乐产业发展迅猛,音乐市场包括演唱和演艺、数字音乐、光盘等音乐制品、乐器、音乐教育与培训等的总规模从2012年的2,518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5年的3,018亿元人民币,增幅达到8%以上。成都市政府为抢占先机,在2016年出台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音乐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未来十年打造中国音乐之都的设想。到2020年,成都市音乐产业年产值将达到500亿元人民币;到2025年,将培育出一批引领全国音乐产业发展的产业园区和领军企业,形成高端的、优势显著的现代音乐产业体系,年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成为领先全国的音乐生产地、乐器及音乐设施设备集散地、版权交易地、演出聚集地,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音乐产业领军城市。再比如动漫游戏行业,被称为生于“小时代”、兴于“大蓝海”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二次元/多次元消费者群体的主要供给侧。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CCG EXPO)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推进,把自己定位为“澎湃正能量的国际动漫游戏巨港”,建立了五大服务平台,使观众人次、参展商、展会收入等指标逐年攀升。2017年第十三届CCG参展人次高达20.75万人,其中,专业观众有2.45万人,28岁以下观众超过80%。展商类型遍布产业链上中下游,包括动漫创意、衍生产品、品牌授权、漫画出版、动漫演艺、基地园区、网络游戏、主机游戏、新媒体等,现场意向总交易额高达14.4亿元人民币。

文化产业要发挥对品质消费的促进作用,必须针对我国居民消费重点的变化,即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产品消费转向更多的服务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大众化消费转向个性化、多样化、精准化消费,从而不断提升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和品质。正如一位大型展览企业的高管所言:“不是每一家企业都愿意尝试创新,不是每一个创新尝试都能获得成功。……在风雨诡诈的市场,可能下一个尝试者正在我们一次不起眼的尝试中悄然生长。”上海笔克展览展示有限公司:《注重长远,节节发展》,《上海会展业发展报告》(2016年),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32页。比如中国会展产业,就是最直接面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灵敏触媒。近十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规模的展览业市场,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6年杭州G20峰会、2017年厦门金砖国家峰会等重大国际会展的举办,中国会展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国际展览业协会(UFI)2016年度主席谢尔盖·阿莱克谢耶夫指出:全球15个国家占据了全球室内展览面积的80%,前三强分别是美国、中国和德国,2011年至2015年,中国可使用的展览面积增加了29%,增幅达到全球的前列,预计未来两年还将再增加10%。沈则瑾:《中国展会数量占全球四分之一,展商实力排名世界第二》,《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601/14/t20160114_8264302.shtml, 2016年1月14日。在中国会展产业的蓬勃发展中,越来越多品牌化、多样化、精准化的会展成为新的消费亮点,在规模庞大的工业类、商贸类展会之外,时尚类展会、特展类展览、消费类展会等,也成为异军突起的文化消费热点,形成一批展示消费品牌的大秀场及一片培育新型消费品种的新蓝海。如创办于2005年的中国婚博会,至今已经举办了27届中国婚博会至今已经举办了127届(其中,北京43届,上海37届,广州25届,武汉10届,天津10届,杭州2届,共计127届)。资料来源:中国婚博会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5%A9%9A%E5%8D%9A%E4%BC%9A/1163912?fr=aladdin.,每年展会面积达到60多万平方米,每年成交额达到70亿元人民币,覆盖了全国一线的主要婚嫁品牌、知名商家及全国主要城市上百万对以上的结婚消费人群。它的旗下“梦芭莎”结婚网(www.jiehun.com.cn)成为全国婚嫁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婚嫁垂直网站,会员直投杂志《梦芭莎》成为投放上百万对筹婚新人的婚嫁时尚杂志。再如在上海举办的亚洲宠物展PetFairAsia,在2016年汇聚了800多家展商、71,000平方米展出面积、10多万观众,成为我国最大规模的宠物展览,展出了大批科技型、智能化、互联网化的宠物用品,现场举行的我国宠物时尚秀座无虚席,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巴西等海外展团及近百个全球新品牌的入驻,韩国、日本、泰国等国的大批观众也纷纷组团前来参观,这标志着我国宠物消费市场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至于近年来风生水起的特展(Special Exhibition),更是衍生出大师特展、时尚特展、主题特展等分支门类,正在从北上深广等一线城市,逐步向二三线城市拓展,成为我国展览消费市场的一个新热点。endprint

四、 促进文化空间塑造,探索服务消费新领域

要发挥文化产业对新消费的促进作用,必须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潮流,进一步推动文化空间的塑造,既满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的需求,又有利于积累人力资本和增强社会创造力,推动服务消费迅速增长。

关于“文化空间”,中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美国学者沙朗·佐京(Sharon Zukin)在《城市文化》一书中谈到“文化之都”时指出:“文化之都”体现了人对于城市的自觉塑造。“把城市空间改造成为‘文化空间,依赖于文化之都两方面的发展:它不仅需要廉价的空间、漂亮的谨祝、充足的艺术工作者以及金融业向文化产业的投资这些物质资本,而且也需要视觉符号资本,即视城市为洋溢着艺术、文化和设

计氛围的地方。”[美]沙朗·佐京(Sharon Zukin):《城市文化》(中译本),张廷佺、杨东霞、谈瀛洲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也就是说,“文化空间”不仅仅具有物理的实体构造和居住、交通、商业等功能,而且还形成以历史传承、人文想象、艺术审美、多元魅力等为特色的城市符号空间,把美丽城市、宜居城市的魅力与创新城市、创意城市的活力结合起来,提供更加有人文魅力和优良品质的城市生活,也是知识型、创意型的劳动者喜欢购买、租赁、居住和工作的场所。有鉴于此,优质的城市文化空间是集聚人力资本、培育新生产力的有力杠杆。这些文化空间在物质供给贫乏、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未必是被人们普遍需要的消费品,而在中国从工业化前期逐步迈向后工业化时期知识经济时代的过程中,享受美好的文化空间,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的新热点。

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空间、品质生活的塑造,需要传承城乡的历史文脉,也需要根据生态文明的潮流,把握城市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限制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张和人类活动的超密度集聚。要根据城市的区位和资源,构建基于自然环境和生态特色的城乡空间结构,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潮流,加强对各类文化空间的塑造和提升。文化空间建设包括多个层次:以创意设计优化城市空间的物理构造,以视听表达丰富文化空间的审美内容,以活动会展优化文化空间的互动服务等。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指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一是语言文字,第二就是城市。所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一个城市的风貌表达了这个城市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而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知识型和创新型的劳动者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所以“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该是关怀人、陶冶人”。[美]芒福德(Lewis Mumford):《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玲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第6页。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城市化的世界:城市与消费阶层的崛起》,从2010年到2025年,世界600座城市中快速增长的440座新兴城市,有242座在中國,包括236个中等城市;在世界20个超大型城市中,上海、圣保罗、伊斯坦布尔、拉各斯等的增长特别引人注目。大量人口进入到城市,人们不仅仅是寻求职业和生存的机会,他们也把城市空间作为必要的消费场所。而城市的文化空间依赖于城市人文精神、文化生产的设计经营。一座城市的文化空间并非自然而然地形成,而是主动创造和设计的结果,来自于逐步积累和完善,具有气脉相通的结构和文化意义的连续性,把物理空间的打造与引入活的文化生产主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普遍的现实,这本身就是一个集聚人力资源、积累财富资源的巨大消费市场。

近年来,上海、杭州、广州、深圳、苏州、长沙等许多中心城市,在规划文化建设主要脉络与布局、打造文化“大空间”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把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创业主体、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民俗场所、文化地标象征、文化审美形态、文化旅游场所等多种文化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依托小范围的厂房、街坊、河岸、海滨、港口、楼宇、民宅等,打造紧凑型、精致型的文化“小空间”和“微空间”,这些都是文化产业推动城市空间塑造的一个可喜进步。过去,由于文化标识和审美力的缺席,在许多城乡产生了大量的“平庸空间”和“失落空间”,通过文化产业的贡献,将把这种没有得到合理使用的小规模空间,从文化角度重新规划,注入现代产业的活力、人文艺术的魅力、公关活动的吸引力,成为紧凑型、精致型的文化微空间,并且吸引近悦远来的城乡微旅游、艺术微体验。这不但可以与全球著名文化城市对话,而且体现了我国城乡文化建设的引领性和示范性。比如上海衡山坊、武康大楼等的重新规划和成功打造,就是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引入品牌书店、小型展馆、艺术画廊、特色餐饮、艺术酒吧等经营实体,根据有关文化政策,对公益性、创业型的文化项目给予积极的扶持,对服务对象包括都市白领、时尚人群、文艺青年、中老年爱好者等等进行精准定位,同时精心打造优美景观,消除粗陋、破败、脏乱差的不良印象,形成“移步换影,一步一景”的魅力空间;而徐汇滨江、黄浦滨江、浦东滨江等区段的建设,则深入研究和吸取了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世界城市水岸建设的经验,形成文脉、水脉、商脉、人脉、绿脉“五脉融合”的魅力,把艺术空间、生态空间、遗产空间、产业空间、水岸空间等相结合,成为上海迈向全球城市的卓越水岸。

由于对文化空间的享受,是人类心灵相通的追求,因此,一座城市的优质文化空间,也成为吸引世界优秀文化项目集聚的热点。由于近代工商业大都市大多依赖港口和江海建设的原因,“以港兴市,依岸而建”成为它们的普遍规律。“水岸之所以引人注目,乃是因为它天生具有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甚至是文化的重要意义。”[英]派屈克·马龙:《港湾城市再生》(中译本),胡综净译,台北:(台湾)创兴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第28页。有鉴于此,徐汇滨江把发展目标确定为具有国际视野的“西岸”,这不仅仅是指它位于黄浦江西岸,更隐喻它将成为与巴黎左岸、泰晤士河沿岸、纽约水岸、东京水岸等相媲美的著名文化地标。它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包括8个美术馆、8座剧场、4个公共艺术中心等在内的亚洲规模最大的文化艺术群落,把码头、油罐、吊车、机场、厂房、粮库等历史文化要素融入滨江岸线,传承海派文化的魅力,打造一流的艺术场馆和会展节庆集群。它在2016年就进行了113场展览和艺术活动,吸引了107万人次参与。当年,西岸集团正式与法国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启动了为期5年(20192024年)的展陈合作项目,之后将吸引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和旅游者纷至沓来,显示了打造文化空间在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发挥文化产业对新消费的促进作用方面具有良好的杠杆作用。endprint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on New Consumption

- Background, Main Emphasis and Path

HUA Jian

Cultural Industry Research Center,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200235, China

With the new trend of consumption updating in current China, consumers are no longer satisfied with sufficient food and clothing as they used to be; they are more concerned about seeking diversified services. Meanwhile, their attention shifts from the consumption of material goods to service consumption,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fashion consumption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State Councils policy about actively promoting new consumption, the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should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promoting new consumption. The relevant emphases would be o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echnology and develop new forms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to produce new products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adapt to the different groups needs, and to create a diversified cultural space and expand new areas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cultural industry;new consumption;positive impactendprint

猜你喜欢

促进作用文化产业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的促进作用探究
OBTL模式下形成性评估在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冬奥会对张家口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发展策略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论分享经济对农业物流改革的促进作用
基于创新发展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的策略研究
企业文化对党建政工的促进作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