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20分钟拍板恢复高考

2017-11-21金姬

领导文萃 2017年21期
关键词:全性邓小平教育部

金姬

十年动乱人才断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之际,百废待兴,高校招生制度也在其中——1949年,除北大、清华等少数几所高校实行非实质性的联合招生外,全国绝大多数高校仍沿旧制,实行单独招生考试,招生的计划、条件和办法都由各校自行决定,这也造成了高校招生不足和新生报到率低等问题。

为此,1950年5月26日,教育部发布了新中国第一份高校招生考试文件《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零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要求各大行政区教育部“根据该地区的情况,分别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全部或局部高等学校联合或统一招生”。但由于单独招考操作上的惯性,该年度的招考方式仍五花八门,既有校际的联合,又有大区的统一,还有学校的单独招生。

1951年,教育部要求,高校招生继续沿用前一年度的办法,而且统一招生要在单独招生之前举行。1952年教育部再次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其余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至此,统一高考制度基本形成。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正式拉开帷幕。

7月24日,《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新的办法”:从本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

从此,“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就成了中国大学录取方法。但当时“文革”兴起,地方招生并未能按时开展,在1966—1971年间,中国大部分地区高校未能招生。

1972年,大部分高等学校才陆续恢复“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这也是“工农兵学员”登上舞台的日子。这种招生模式很快暴露出种种弊端。因教育质量严重滑坡,1972年、1973年,高校招生开始对学生的文化状况进行必要的考核。1973年辽宁考生、初中学历的张铁生“白卷”事件轰动一时。后江青等人借机发难,文化考核又被迫取消。

20分钟拍板恢复高考

1975年,邓小平又一次复出,就想到了恢复高考。早年留学法国和苏联的经历,让他深知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教育上的“危机”,毋宁说是这个民族的严重危机。当时的邓小平准备在中国科技大学搞试点,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生。谁知,“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一来,邓小平再次被打倒。

1977年5月24日,73岁的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针对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两个月后的中共十届三中全會,正式恢复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他主动提出分管科学和教育。因为科学与教育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而高等学校招生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3日,教育部在山西太原召开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工作会议,形成了1977年高校招生方案。这个方案较以往有一些突破:明确规定高校招生要有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试招应届高中毕业生4000到1万人直接上大学;强调重视文化程度,对考生要进行文化考查。但是,招生的方式依然沿袭“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的十六字方针。8月4日,教育部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同一天,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他希望“找一些敢说话、有见解的,不是行政人员,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才学的,与‘四人帮没有牵连的人参加”。

邓小平在会议一开始就开宗明义:“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意见。题目就是科研怎么搞得更快些更好些,教育怎么合乎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包括学制、教材、教员的来源、办学的方针、具体措施有什么想法,征求同志们的意见。方法,就是想说什么说什么,发言可长可短,讲一次两次可以,十次都可以,插话都可以。自由一点,什么话都可讲。这里没有棍子。”

8月5日上午的会上,武汉大学副教授查全性发言说,大学的招生工作是培养人才的第一个环节。从武汉大学五年招生的情况看,按照十六字方针招收的工农兵大学生,文化基础相差悬殊,质量没有保证。广大群众包括大学生里的教师,对十六字方针非常不满。群众对一些党的干部利用特权招收自己子女非常气愤。“所以我的建议就是恢复高考。”

查全性的发言获得了成功,不仅使全体代表全神贯注,而且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邓小平说“高等学校恢复高考,今年恐怕来不及了。”查全性说:“今年还来得及。招生会议虽然开过了,但还没有正式招,所以至少下决定还来得及。假如晚一年纠正过来,就是关系几十万人的问题。”

教育部长刘西尧坐在邓小平的边上,中间隔了一个座位。邓小平扭头,用浓重的四川话问刘西尧,“你说来不来得及?”刘西尧说:“假如推迟开学,还来得及。”邓小平又接着追问,“报告送出去没有?”“刚送出去。不过还来得及追回来。”刘西尧说。小平同志一挥手说,“赶紧追回来嘛。今年就改,看准了的,不能等,重新再召开一次招生会议就是了。”

话音刚落,与会代表热烈鼓掌。查全性的讲话大约15分钟,包括邓小平插话表态,直到最后的拍板,整个过程也就是20分钟。恢复高考基本上就定下来了。

小平亲自起草政审条件

1977年8月13日开始,教育部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由于各方意见不统一,头绪太多,会议创造了一项开会时间的纪录——历时44天。

面对一延再延的会期,面对教育部主要领导人迟迟不对应届毕业生参加考试等问题表态,小平同志发了脾气。9月19日,邓小平同教育部负责人谈话时提到,穆扬的这份材料“说明了问题的真相”,并明确表态,“两个估计”不符合实际,对《纪要》要进行批判。他警告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不要成为阻力”。

小平同志再一次重申:“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对于为什么要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生,而不再必须首先去劳动两年,他说,“道理很简单,就是不能中断学习的连续性。”“毛泽东同志的七二一指示要正确地去理解。”“并不是所有大学都要走上海机床厂的道路”。教育部送审稿上关于招收新生的政治审查条件,他认为“太繁琐”,这一段全部被他划掉,他又重新起草了一段。

事实上,1977年招生文件上关于政治思想品德考核的一段,基本上是邓小平写的。他说,“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邓小平在关键时刻的谈话成为重要分水岭。此后,招生工作会议的整个氛围大为改观。六天以后,也就是9月25日,历时44天的会议宣告结束。教育部制定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于10月5日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后通过,叶剑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出席招生会议的代表。

从大局着眼,邓小平在恢复高考这样的重大决策中举重若轻;从细处着手,邓小平在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更彰显出深切的人文关怀。

在1977年冬天,570万应考者涌进考场,加上1978年夏天第二次考试,1180万人的总量创造了世界考试史上的奇迹。当年参加高考的人如今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中流砥柱,高考制度也在不断地改革和演进中走到今天。

(摘自《新民周刊》)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性邓小平教育部
查全性:推动恢复高考,他只是说了该说的话
“全性”创业育:现状、成效与趋势*
谈勇教授治疗卵巢功能不全性不孕症经验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红色读物
补肾疏肝方与常规促排卵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38例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