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苇 让中国故事重新泛光

2017-11-21王海珍

中华儿女 2017年17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中华儿女小朋友

王海珍

那些在中国大地上生生不息口口相传千年的故事,在她的文字中重新泛起了光

叫花子范丹要去佛祖那里问一问自己为什么是穷人的命。沿路遇到哑女、土地公和大鼋,答应也帮他们问一问佛祖。佛祖说:问人不问己,问三不问四。范丹行了好事,却把自己的事耽误了。这是范丹问佛的故事。一苇很喜欢这个故事,不厌其烦地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也是她多年来在毫无出版计划的情况下,默默整理记述《中国故事》的原因。“在很朴素的老百姓的价值观里,养成了中国的道德。”一苇说。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一苇,本名黄俏燕,东莞一位语文老师,也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获得过多项儿童类大奖。着手整理《中国童话》,是因为老公一句话:“黄俏燕,你不是写童话吗?我们小人物,浑浑噩噩一辈子,也做不成什么事。但我们总可以做件实事吧——人家德国有格林兄弟,哥弟俩花了几十年时间,整理了一部德国民间故事,到现在你还借来读呢。我们夫妻俩,不如学学他们那样子,花个几十年,整理一部真正好的中国民间故事,怎么样?”

2010年,孩子五岁。那年暑假,一苇的老公意外离世。曾经想过要做的许多事,包括整理《中国故事》,还没有着手做,他永远离开了。

“那个不幸,如此突如其来,我仿佛被一记闷棍打中头颅,悲痛深切得有如陷身地狱。头脑时常一片空白,心却疼得没有知觉。我不知如何安置自己。我手足无措。有时走在路上,会突然摔倒,粗粝的水泥地擦破了手掌心。”一苇在书后记中写道。

整理中国故事这件事,从那时起开始做了。“如果我面前是海,是苍茫无边的弱水,那我正可手造一只航船。等船造好,我或许便可扬帆起航,远离那些悲痛的日子。”对一苇而言,写作《中国故事》的过程也是某种“镇痛”。

她开始在网上查找中国民间故事的资料。读钟敬文先生《中国民谭形式》,读刘守华老师的《中国民间故事史》和《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读各种民间故事资料,写出来,读给小朋友们听,观察他们对什么情節更感兴趣,再做删改。一苇原本是写原创小说的,在整理中国故事的时候,想要自己写东西的愿望一点一点冒出来,她必须压下去。后来,她在每一篇故事后面加了自己的一些感想、注解。

同一个故事,在不同的地方版本也不同,比如《梦神仙》,一苇竭尽所能,找到故事的种种文本——有的故事讲得精彩,有的平淡,故事情节不完全一致,多数时候枝节蔓生——“但是,只要我能看到足够多的故事文本,我就能触摸到这个故事的核心,捕捉到这个故事的灵魂——然后,我用我的语言,我自己讲故事的方式,把它述写下来。”她像一个田野学者一样四处寻访这些民间故事,从民间文学到儿童文学是一条金光大道,但是只有真正的讲述者带领民间文学走上儿童文学的道路,它们才值得留下来成为经典的文本。而为儿童所述的文本,要有儿童观,不要一元论,不要意识形态,不要迷信,还要有儿童趣味,这些一苇做到了。《中国故事》活了,它丰富了孩子的床头读物,孩子的阅读世界中不仅仅有西方神话、儿童绘本,还多了有着中国传统趣味的民间故事,那些在中国大地上生生不息口口相传千年的故事,在她的文字中重新泛起了光。

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中华儿女》:这次暑假去各地与小读者们见面,有哪些让你回味的相遇?可以分享一下吗?

一苇:这次给各地的小朋友们讲故事,小朋友们的反馈非常有意思,比如我讲《狗耕田》。讲完后,我就问他们哪个情节印象最深刻呀。一个小朋友就说,阿弟夹肉给小狗吃的那个细节让他觉得非常温暖,他也想有阿弟和小狗那样的温暖相处。我觉得对小朋友来说,吸引他们的,真的就是一些非常细微的很生活化的小细节。我在跟小朋友讲故事的互动中受到很多启发,《中国故事》应该怎么讲。其实,每个故事最后的形态并不是由我自己决定的,而是我和小朋友们共同决定的。

《中华儿女》:从收集故事到写作到众筹出书,你一直有“范丹”加持。你也好像说过,如果知道这样难,那可能就不开始了,现在再获得这样大的反响后回味,这份难,主要难在哪里呢?

一苇:在开始做这件事之前,就想要把《中国故事》做好,具体怎样的结果并不重要,就是那八个字: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是我一直欣赏的或者说也是我一直以来做事的态度。做其他事也是一样,我会很专心的去把事情做好,最后结果怎么样,并不是特别重视。现在这本书出来了,读者很喜欢它,小朋友很爱书里的故事,我就觉得,把一件事做好是需要有虔诚之心的。

这件事他难在哪里?那肯定是过程,非常艰巨。每一个故事,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没有现成的资料。我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找到了足够的故事资料之后再写。写过一篇之后,一般来说,我会找机会讲给小朋友去听。然后,根据小朋友对故事的反馈,再去修改它,一遍一遍地改,一直改到我自己觉得满意为止。这个难还因为它非常耗时间,非常花心力。我以前说过,假如早知道这么难,可能就不开始了。也是因为我心里面一直有一个声音:我很想写原创作品,但是做《中国故事》之后就基本把原创先放下了。一年一年的过去,我其实一直内心一直告诉我,我要回到原创的世界,我要去写我真正想写的东西。不是说《中国故事》不想做,就《中国故事》这件事情,他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中华儿女》:你给人温暖沉静的气质。这份气息里看不到做妈妈的焦虑,你的儿子大约也是听着你的中国故事长大的,你觉得中国故事给你儿子最大的滋养是什么?除了中国故事这样的传统文化,你还愿意与你儿子分享哪类书籍?

一苇:可以说我的孩子,他也部分地参与到了这本书中,他并没有写,但每一次他的反馈让我知道一个小男孩的趣味在哪里。第一部的81个故事,每一个故事中,我儿子的趣味我儿子的审美,都是起了很大作用。我是一个比较专注的人,我做一件事情,别的事情可能就没那么重要了。我觉得对付焦虑的方法可能就是在当下,去做你最想做的事情,然后焦虑就会消失吧。

我儿子三年级以前他都看过很多绘本,主要还是外国的一些绘本。他的趣味,其实跟我不一样,他一二年级很爱《木偶奇遇记》。三四年级那两年几乎把郑渊洁所有的童话都看了。他看的这些书其实不是我给他选的,是他自己在图书馆里自己找的,我其实没怎么帮他选书。endprint

《中华儿女》:有的媒体会以“东莞安徒生”、“中国版的卡尔维诺”来称呼你,对这些称谓,你有什么想法?在童话创作的版图上,你有什么想要达到的目标或者是雄心吗?

一苇:什么“东莞安徒生”、“中国的卡尔维诺”、或者是“中国的格林兄弟”啊这样的称呼,我觉得主要还是一种工作性质的说法,我自己会这样说,如果写原创的时候我做的是安徒生的工作。做《中国故事》的整理者时,做的是格林兄弟的工作。我并不拿这来自比,比如说,影响力或者水平,我不去考虑。我的目标或者说我最大的雄心壮志是我希望写出我自己真心喜欢的作品。我很喜欢那个《纳尼亚》作者的一句话,他说我很想看这样的书,但是没有别人去写,只好自己写了。我觉得我的状况就是这样,像《中国故事》,就因为没有人来写它。我又很想有一部这样的《中国故事》,只好自己写。花了这么多年,把它写出来了,我挺高兴的。原创也是一样,我写过一个叫做《重返百慕国》的幻想小说,写过一部叫做《绿色树苗》的成长小说,写过很多短篇童话,所有的作品,我觉得他们都是我真正想要的作品,但是好像现在没有人写这样的作品,所以我就把它写出来。

期待生活节奏能稍微缓下来

《中华儿女》:你在微信上那句“日光七彩,归于一白”我印象深刻,包括你后面对这句话的注解,似是说的阅读与写作,我觉得那像你的某种人生哲学,可以这样理解吗?其实还想听你再分享一些关于“浑然蕴藉,自然而然”的感受。

一苇:日光七彩,归于一白,是前几天我和黄晓丹老师、朱煜老师在上海的季风书园做活动的时候说到的,当时朱李老师说《中国故事》这本书的文体,尤其是文字,他认为是真正好的现代汉语,可以给低年级的孩子作为文本的示范。黄晓丹老师说它的语言非常干净。其实,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日光七彩,归于一白”,有一种石破天惊的感觉,在这之前,我没有听过这八个字,但是我觉得它跟我的所有的追求都是一样的。

这八个字的理解,我以前我一直就用我自己的说法就叫做:浑然蕴藉,自然而然。是一种天然的,没有腐附着痕迹的,他是简洁的,有效的,干净地,不拖泥带水,就如同朱老师说的《桃花源记》这样的语言,朱老师说《中国故事》的语言也让他有这种感觉,我真的觉得非常惊喜,觉得被深深理解了,懂得了,我很感动。我在生活中也就追求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没有斧凿的痕迹,没有刻意的去做什么,然后过一种自然的尊崇的生活,不管是读书也好,是工作也好,或者是跟人交往也好。最舒服的方式就是浑然蕴藉,自然而然。

《中华儿女》:《中国故事》火了,一苇的标签很自然地有了《中国故事》这个标签,不过你应该是一个生活很丰富的人吧,抛开语文老师,《中国故事》样的标签,你在生活中的状态是怎样的呢?有哪些业余爱好呢?

一苇:现在很多人喜欢《中国故事》,我觉得很高兴的,刚开始的时候好像就我一个人喜欢,有现在到处的,小朋友在看这本书,有家长给自己的孩子讲这本书的故事。这些故事到达了我不到的一些地方、一些家庭,一些我到不了一些讲故事的场合。嗯,我觉得这件事让我觉得很欣慰,在生活方面,我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读书、写作,然后到风景很好的地方去爬山,去拜访一些有意思的朋友。

《中华儿女》:最近在读的书是什么?给你影响最大的书是哪本?有过触动特别深的电影或者歌曲吗?最期待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

一苇:这几天我一路在看一本书,叫做《木心谈木心》。以前我读过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木心是可以一起谈论文学的“家伙”,然后我很愿意看他的书,虽然他的很多观点我并不是很认同,但是我觉得他最大的好处就是,他是他自己。

你要是說对我影响最大的书那可能就我确实说不出来,我读书很杂,我很喜欢《诗经》很喜欢陶渊明的文字,我也很喜欢苏轼,我很喜欢《西游记》的原著,我也读《红楼梦》读了很多遍,都很喜欢。我比较喜欢沈从文,我也很喜欢鲁迅先生和周作人的文章。但他们都不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这几年倒是有一些书对我影响很大,比如说佛家的一些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心理学的书,可以说这几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心理学家荣格的书。影响是直接的作用于《中国故事》,我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些启示,就是对待民间故事里面的一些神啊鬼啊,还有人物的一生啊,各种事物的象征,都有了很透彻很明了的把握。这个故事一下子变得非常的。清澈明亮得心应手的讲述出来。我知道他呈现的是人类内心共同的东西。

我童年时代影响最大的肯定就是《唐诗三百首》那本书了,那本书是我祖父去世之后留给我的唯一一本书,整个小学阶段一直到六年级就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一直都在看那本书,我非常喜欢这些唐诗,无师自通就把它读懂了。那本书,他可以说坚定了我对中文的爱并我的语言感觉。对我触动特别深的电影有两部,一部是黑泽明的《七武士》,一部是宫崎骏的动画片《幽灵公主》。

我最期待的生活状态是不用像前些年一样忙碌,一天到晚忙工作,忙孩子,每天只有一个小时可以用来写东西,我每天最渴望的就是那一个小时。没有这一个小时我是活不下去的。我期待的生活状态是节奏能稍微缓下来,然后每天有更充分的时间,我希望每天有两三个小时的空闲时间是属于我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这两三个小时可以让我写我真正想写的文章,把我真正想写的作品写出来。

责任编辑 余玮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中华儿女小朋友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中华儿女》不忘初心再出发
影响我一辈子的曾经陪伴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与《中华儿女》的美好遇见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
做中华民族的好儿女
哪双是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