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如何从心理呵护孩子的病痛和伤痛(上)
2017-11-21吉娜妈咪
文/吉娜妈咪
英国人如何从心理呵护孩子的病痛和伤痛(上)
文/吉娜妈咪
在英国生产双胞胎奥利和查理的时候我大出血,也算是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当时从高危病房转移到普通病房的时候,医务人员对我的态度突然放松下来,感觉就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出院几周后竟然受到专家的邀约,说是要把所发生的一切给我做一个翔实的解释,因为我当时出现短暂记忆失常的状态,他不希望所发生的一切对于我的心理与健康造成困扰。奥利7周大的时候,突然持续发烧不退,为了排除脑膜炎的可能,医生要做彻底的检查,其中一项从脊柱中取样是非常痛苦的。当时我执意要陪伴奥利做这项检查,但是遭到医生强烈地反对。他说:“奥利没有记忆,他只是痛苦一下,可是你有,你看到了会痛苦一生。”后来我当然是没有去,检查进行得很顺利,奥利回来看上去非常疲惫,不过排除了脑膜炎的可能。其实从医疗的角度来讲,我的心理负担也会影响医生的正常操作。
从怀孕生产到养育双胞胎,我经历了很多以前从来都没有碰到过的状况,亲眼目睹与体会到了英国人面对病痛和伤痛对生理和心理的同步重视及专业的做法。下面就来看看面对孩子的病痛和伤痛,英国人都做了哪些可爱又暖心的事来呵护孩子的心理。
1.不小心受了伤。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磕磕撞撞,今天一个乌青块儿,明天一个大肿包。受了伤,孩子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大哭大叫,疼痛是一回事,受到惊吓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奥利和查理11个月大的时候被送去了幼儿园(英国的幼儿园一般接收3个月大以上的孩子),每次受了点儿小伤,老师都会有详细的记录,包括受伤原因,孩子伤到哪里,受伤后老师做了哪些及时的处理等。大多数都是一些小问题,在伤后处理的记录中,我发现老师的做法一般是“伤口消毒→贴创可贴→搂抱→抚摸→孩子平静下来→孩子继续玩儿”。起初我还觉得有意思,老师连给孩子的一个搂抱都记录下来,后来慢慢理解了针对孩子受伤的情况,老师都从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同时对孩子进行呵护。
奥利和查理1岁生日的时候,叔叔婶婶送给他们的礼物就是肿痛安抚贴。这个小东西一般都被设计成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的样子,平时被储存在冰箱里,当孩子受伤需要冷敷的时候,代替冰冷的毛巾,由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来“处理”伤痛,既使疼痛减轻,也抚慰了一颗受伤的小心灵。当时奥利收到了卡通片《Mr Man》中的痒痒先生,查理收到了磕碰先生。从1岁到3岁半期间,当磕了包时哥儿俩都对这两个生活在冰箱中的小人物特别依恋,每次都是一边哭,一边喊着“Mr Tickle”或“Mr Bump”,把它们敷在受伤处,能很快平静下来。虽然卡通人物对大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他们的朋友、他们的世界。
人在受伤后除了要医伤,也要医心,孩子不小心受了伤,如果父母大惊小怪或者是表现出焦虑,孩子就会产生恐惧感,觉得伤口更疼了,问题更严重了。所以在孩子发生意外情况时,除了及时处理伤痛,父母保持平静的心态,给予孩子更多的安慰,满足他的心理需求比处理伤口本身还要重要。
2.去医院好害怕。
孩子为什么怕去医院,因为医院让他们感受到恐怖与痛苦。可是如果医院的环境符合孩子的心理,有属于他们的空间,自然就会不一样。奥利和查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把医院的儿科当成儿童中心,去医院都不想走,每次都要护士帮忙把哥儿俩送出来。除了等候室、医生办公室,很多检验和治疗室的装备与布局也非常符合孩子的心理,有些还是特别为了配合治疗的。比如,如果要抽血或者进行某项检测会引起孩子的恐惧感,周围的布局都会有很多鲜艳的颜色和图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还有一些设备可以让孩子玩着就做了检查或者治疗。
编辑 常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