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教育之贫大有可为
——谈海南教育扶贫的对策建议

2017-11-21应验徐晗溪

今日海南 2017年2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海南教育

文|应验 徐晗溪

扶教育之贫大有可为
——谈海南教育扶贫的对策建议

文|应验 徐晗溪

总的来说,海南教育扶贫担子不轻但大有可为。在教育扶贫的落实过程中既要精准定位,明确扶助对象;又需靶向发力,集中力量,根除病灶。

教育既是造成贫困地区积贫积弱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脱贫的核心动能。“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扶智”和“治愚”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要切实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落实好教育扶贫能为贫困地区的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增强扶贫的“战斗力”,最终打赢脱贫致富这场“攻坚战”。

海南教育扶贫的实现路径

教育扶贫具有二元性,它既是目标也是手段,既是对象也是方法。一方面,教育扶贫意味着“扶教育之贫”,即教育始终都是扶贫开发的主要阵地和关键领域,通过政策倾斜、加大投入、调整结构等各种手段及方式以实现教育领域的减贫与脱贫。另一方面,教育扶贫也是“依靠教育扶贫”,即教育也是实施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通过发展教育来带动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因此,在考虑教育扶贫或教育精准扶贫问题上,首先要明确教育扶贫的二重属性,对不同角度施以不同对策。其次,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二重性往往叠加,贫困地区的教育既是扶贫的重点对象,也是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这客观上增加了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难度,因此更需要通盘考量,审慎实施。

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全省有5个国家级贫困市县,300个贫困村,既有连片的贫困区域,也有分散的贫困农户。海南人口少、底子薄,是经济小省,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穷省打脱贫攻坚战,难度一点不亚于其他地方。教育扶贫可以考虑使用“互联网+”“扶贫夜校”等手段,直接更新迭代海南贫困地区教学方式,通过“扶贫数据库”“点对点帮扶”等措施辐射全省。海南独特的自然气候特色吸引了大量的候鸟人才,海南教育扶贫可“借外脑”,盘活师资队伍。总的来说,海南教育扶贫担子不轻但大有可为。在教育扶贫的落实过程中,既要精准定位,明确扶助对象;又需靶向发力,集中力量,根除病灶。

海南教育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观念引导,精准性、差异化地推进教育扶贫

教育扶贫涉及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其推进与落实需要兼顾内外部多种因素,要将教育扶贫纳入综合扶贫中统筹谋划、统筹部署、统筹推进。首先,在海南教育扶贫的顶层设计中要注重引导贫困农户克服“等靠要”思想,“立志气,卖力气”,发扬苦干实干精神,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其次,教育扶贫要强调精准。建议在目前对扶贫家庭信息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加入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通过对基础数据的挖掘、分析、归纳,总结出信息背后潜在的信号、规律和风险,实现教育扶贫的数字化、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在整理和分析数据时,要充分考虑到海南中部山区交通不便、教学基础设施薄弱,黎苗村落语言不通,沿海地区又深受季节性台风天气侵扰等特点,将这些因素纳入档案库,从而实现对某一特征群体、特定区域、不同的季节都有“量身定制”的扶贫方案。下一阶段,还要力争建成覆盖全省的大数据网络,将各个地区、各个领域的信息化服务平台连成一体,构建“教育扶贫数据库”,在数据共享上发挥作用,提高教育扶贫的准确性、覆盖性、有效性。

同时,海南的教育扶贫应聚焦重点,有的放矢,避免平均用力。在教育层次上,学前教育阶段主要侧重于解决贫困地区幼儿园和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主要聚焦于中小学生生命安全、营养改善和乡村教师流失严重的问题;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主要注重于高中贫困生资助的问题等。在教育对象上,对学龄阶段的孩子,要尽量让他们排除一切困难重返校园,掌握基本知识,学习基本技能;对大龄青年,要组织他们学习谋生的本领和技能,强调学习的对口性和市场性。

(二)政策倾斜,引入候鸟人才,丰富教师来源渠道

在教育扶贫的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一环。相较城市及重点学校优越的薪资、设施和社会地位,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差、教育欠账多、办学条件不足。海南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还不高,贫困地区教育短板更为突出,客观上造成海南贫困落后地区师资问题明显,待遇偏低,性别、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落后地区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到城里,另一方面刚毕业的师范生大多不愿回到村里任教,贫困地区教师来源渐成“无源之水”。

针对贫困地区教师“来不了、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首先着力解决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稳定性的问题。一是要提高农村教师生活待遇,保障城乡教师流动,在职称评聘等方面向贫困地区教师倾斜,既要“扶薪”也要“扶心”。二是要进一步推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地区教师教学能力。其次,要积极拓展渠道,扩大新生力量对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补充。要继续落实“乡村特岗教师计划”,启动公办乡村小学定向免费培养“一专多能”师范生;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城镇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偏困地区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通过“手拉手”“结对子”等形式,落实城镇骨干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除此之外,海南每年的候鸟教师人才也可以考虑成为对贫困地区教育的补充力量。一方面,通过激励机制,鼓励部分候鸟教师进乡村、进农户,开展教学交流,提高农村教师业务能力,变“输血”为“造血”,保证候鸟教师走后教育质量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可以让部分有教学经验和管理实践的教师给贫困地区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传授经验。除了课本教授,在寒暑假还可以参考“冬季小学期”的形式,开设兴趣班、选修课,让有绘画、音乐、英语等技能的候鸟教师给学生上“辅导课”。充分利用候鸟人才丰富的特点,调动候鸟教师积极性,丰富贫困地区教师来源渠道。在实施过程中可依托海南省候鸟型教育人才网等平台,加大对相关人才的登记与搜集,并发布启事和宣传信息,吸引候鸟人才参与。同时,政府也要提供相应的资金、政策等保障。

(三)“互联网+”消除教育壁垒,铺设信息化致富路

贫困地区教学点往往存在“点多、分散、质量低”的结构性矛盾。传统的思路是将教育资源整合,把几个村镇的学校归并到大一点的镇或县里,形成规模效应,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短板互补。但有时简单的教学点撤销和新学校的布点没有完全考虑到学生上学通勤、安全、餐饮等因素,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或偏远山区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因此,可以运用“互联网+”的思路,开设空中教室远程教学,用网络的纽带连接知识与孩子,打破交通、距离的阻隔,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化、均等化。2016年11月,陵水县人民政府与云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引进“云校”教育智慧云平台,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的新模式。通过互联网“云校”“云课堂”,让沉重的书包变为“电子书包”,贫困地区的孩子能用较为便利的方式享受高质量、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除此之外,针对使用互联网不便的成人学生或农户,还可以进一步完善电视夜校、服务热线等传统沟通渠道,加大电视夜校的播送力度,增设微信公众号、短信平台,教授易学、易懂、易记、易用的“致富经”。传统渠道与“互联网+”新模式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立体的信息传播与沟通交流网络。要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体系,线上(互联网)线下(实体教学与帮扶)相结合,打通贫困地区联网的“最后一公里”让贫困地区也能享受信息时代的红利。

(四)职业技术教育,注重扶贫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精准扶贫的精准不仅需要体现在扶贫对象、扶贫方式上,更需要明确贫困人口对教育需求的“痛点”,不仅仅从供给侧出发,提供稳定优良的教师队伍或搭建互联网教育渠道,更需要从需求侧出发,解决贫困地区对教育内容的准确需求。一般而言,贫困地区除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差外,职业技术教育渠道少也是突出问题。由于缺乏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贫困地区适龄青年普遍存在“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困境。因此,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要更加重视以技能、技术教育为导向的“应用型”职业技术教育,通过解决贫困地区就业问题,增强贫户“因灾返贫”“因病返贫”的抗风险能力,为脱贫致富实现良性而长期的保障。

下一阶段,应注重政府-企业-贫困地区三方联动与配合,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提供对口的资助。首先要形成由省扶贫办、教育厅、民政厅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协调小组,以联席会的形式汇集资源,理顺关系,共享信息,切实服务于贫困地区职业技能教育。其次,统筹省市县多级政府联动合作,配合“阳光工程”、“春蕾工程”、扶贫夜校等品牌项目的执行与落实。第三,要大力引入社会力量,筹措专项资金,继续与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省商业学校合作开展“雨露计划”,鼓励贫困家庭青壮年参加职业技能辅导班、训练营,用短期的培训撬动贫困地区长期的良性发展。第四,可以让企业、高校与贫困地区定点帮扶,带技术入村,带人才出村。可以做好企业与农户的对接,提供订单式培训。同时鼓励企业举办对口招聘会,提供门槛低、技术型的工作供有一技之长的贫困地区青年选择。第五,要加强电子商务的培训力度,适应新时代商业模式,教授电子商务与互联网营销的知识和技能。

(五)PPP模式,吸纳社会力量补充办学

精准扶贫,尤其是对教育水平低、教育设施落后的贫困地区的扶贫,保证资金充裕尤为关键。贫困地区教育公益性强,收益周期长,不确定因素较多,风险较大,一直是政府承担的社会公益工作,较少有社会资本参与。下一阶段,要更加充分地发挥PPP模式吸纳社会资本(资金、技术、人力)的优势,扩大公共产品供给,用社会资本补充对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及教师福利、职业教育、互联网教学的支出。

海南可参照其他省市经验,尝试设立电子商务实施精准扶贫示范村。海南部分黎苗地区一直有生产黎锦、椰雕等工艺的传统,如果能运用社会资本注册贸易公司,并进入山区农户开设电子商务辅导班,教授电脑、互联网知识及电子商务的基本技能,通过淘宝网店、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宣传,黎锦、椰雕等手工艺品就可以走出大山,走进城市。这是一个多赢的结果,贫困落后地区的文化与教育水平将得到提高,当地特色产业得到发展,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获利,政府也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减轻了财政压力。

除此之外,引入社会力量对于贫困地区教育、就业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大有裨益。2016年11月,海南微软创新中心联合海南省工商联“互联网+”创新创业联盟也通过一对一认领资助、提供实习见习机会等方式,为贫困地区年轻人就业、创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通过PPP模式能为搭建互联网“云校”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和保障。2016年起,昌江通过选择PPP模式投资教育,每年只需拿出1985万元购买相关服务,合作期满后资产则全部移交昌江政府。PPP模式杠杆率高的特点正适合贫困地区资金少、渠道缺、基础弱的特点,可以实现教育扶贫与“互联网+教育”的无缝对接。

[作者单位:应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徐晗溪,海南日报社]

本文责编/钟瑜 邮箱/zy200928@qq.com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海南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砥砺前行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