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办好“世界城市日”,推动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

2017-11-21上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

公共外交季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人居外交联合国

上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

“世界城市日”是首个由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国际日,办好“世界城市日”,具有国际、国家、地区三重意义。本文回顾了“世界城市日”设立以来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分析了存在的不足,从明确性质、完善体制、深化研究、积极策划活动、重视传播、资源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出办好世界城市日的对策建议。

“世界城市日”是首个由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国际日。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之际,联合国、国际展览局、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共同发布的《上海宣言》倡议,将上海世博会闭幕之日定为“世界城市日”。2012年起,外交部、住建部、中国贸促会、上海市政府全力开展“世界城市日”的申设工作。经过艰苦攻坚,2013年12月第6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

“世界城市日”的设立,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全球城市化问题的关注,也说明中国在全球城市化讨论中话语权的增强,同时也为上海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新的平台。因此,办好“世界城市日”,具有国际、国家、地区三重意义。上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合作开展研究,对如何用好“世界城市日”这个平台提出建议。

“世界城市日”对于世界、中国、上海的意义

“世界城市日”是国际社会对城市发展和对可持续发展两方面思考的成功交汇。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有两股发展思潮在不断演变和成熟,一是城市建设规划思想,二是可持续发展理念。2010年10月《上海宣言》指出“和谐城市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生态环境友好、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的城市综合体”。可以说,“世界城市日”的设立,是国际社会对城市发展和对可持续发展两方面思考的成功交汇,是全球城市化的必然产物。

中国、上海需要“世界城市日”。对中国而言,“世界城市日”的设立既符合国际需要,也包含着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的考虑:在国家层面,“世界城市日”的设立,一是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普及与深化,二是可以作为中国开展城市公共外交的良好平台。在上海层面,“世界城市日”是独一无二的公共外交宝贵资源,是世界给予上海的机会,是上海能够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提升城市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上海开展“世界城市日”活动实践回顾

“世界城市日”采用联合国(上海)模式,即联合国人居署作为主要活动的主办方,中国按照联合国的规章制度协助承办和推广系列活动。2014年9月成立的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下称“城市日中心”),是上海市建交委下属的事业单位,负责与联合国人居署联络协调,组织主场城市活动、论坛、展览、宣传推广等工作,相当于“世界城市日”秘书处。

活动实践

(1)主场城市活动

按照联合国举办国际性节日的惯例,主场城市每年选择不同的城市,且大多在创始国或倡议国之外。

2014年10月31日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城市日”的主题为“城市转型与发展”,上海为主场城市。上海市副市长蒋卓庆主持,住建副部长齐骥宣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来的贺信;联合国秘书长助理、人居署执行副主任爱莎·基拉博·卡西拉宣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祝辞;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分别致辞。

2015年10月31日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城市日”的主题为“城市设计、共创宜居”,意大利米兰为主场城市。上海市副市长蒋卓庆、人居署代表及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出席活动。

(2)系列活动

2014年中国举办的系列活动包括:

9月29日,首届“世界城市日”标志图案(logo)在上海发布。

10月11日,“世界城市日”主题海报“地球的微笑”和“彩虹”正式发行。

10月24日,以“世界城市日”为主题的地铁文化列车在上海地铁8号线正式上线运营。

10月31日,举办“上海2014高峰论坛”“2014国际健康城市论坛”“第三届公共外交国际论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论坛”等。

2015年中国举办的系列活动包括:

10月31日,以“城市设计、共创宜居”为主题的“2015世界城市日论坛”在上海举行。住建部部长陈政高、上海市市长杨雄、联合国人居署代表阿利乌尼·巴迪阿尼出席并致辞。

在上海、苏州等地举行了“上海BIM国际论坛”“全球城市论坛”“中意未来城市峰会”“第一届可持续建筑与结构国际大会暨第二届低碳建筑产业化国际论坛峰会”等多场活动。

10月31日至11月2日,“2015年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10月2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蒋卓庆副市长介绍2015年度“世界城市日”相关活动情况。

(3)培训

目前上海开展的培训活动主要包括:

每年由城市日中心和同济大学举办非洲城市管理培训班;

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办第一版《上海手册》培训课程,开设了2个培训班。

(4)《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

《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第一版由联合国、国际展览局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共同编写,于2011年11月8日在全球发行中英文版。2016年初起,城市日中心开展了第二版上海手册的修订工作。新版上海手册已在2016年10月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上首发,提供给世界各国的城市管理者参考。

不足与挑战

一、不足

从近两年活动来看,“世界城市日”这个平台层次较高,专业性较强,也有一定的参与范围。但是,与“世界城市日”的意义和联合国系统举办国际性节日的规范相比,“世界城市日”在运作、营销、社会动员方面表现出的手段和效果还存在不足:

一是知晓度低。作为与上海城市发展密切相关,又起源于上海世博会的纪念日,即使在上海,其知晓度也不够高,在国际社会和国内其他城市的影响力就更低了。

二是社会动员不足。前两届活动局限于专业性活动,忽略了城市作为全体市民话题的包容性,导致社会参与面窄,组织动员面不广。

三是规划性不足。前两届活动以及正在准备的第三届活动,都是“进入一年策划一年”,缺乏前瞻性考虑和长期规划。

二、新的挑战和要求

放眼未来,“世界城市日”面临两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一是如何借助“世界城市日”平台,配合国家外交战略;二是如何适应中国、全球的城市化进程需要。

(1)外交领域

近年来,多边外交已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阐述中国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和中国自身发展观,宣布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充分体现大国自信和担当。杭州G20峰会,更是体现出中国在国际多边舞台上从“参与”到“引领”,从“被动”到“主动”,从“出资”到“出智”的转变。把“世界城市日”打造成国际城市交流平台,增强中国在全球城市发展与治理中的话语权,是对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配合与呼应。

(2)城市发展领域

2015年12月中央召开了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2016年6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长三角世界级的城市群,将上海定位为“全球城市”,这意味着上海将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整个区域,参与全球竞争。

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城市的优势和城市病越来越受到各国领导人、全球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城市问题的解决,越来越成为人类未来命运的关键。选择正确的城市发展模式,是时代赋予“世界城市日”,以及与城市有关的联合国机构、活动的共同责任。

办好“世界城市日”的思考与建议

“世界城市日”是历史给予上海的难得机遇,也是中央政府支持上海长远发展的努力结果。要提高认识,在这个联合国日的名义下,为全球城市化进程服务,为国家利益和上海的长远利益服务。

一、明确性质,制定战略

明确“世界城市日”作为“城市发展”和“公共外交平台”的双重性质、双重定位。在这个双重结构中,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是这个项目国际层面的法理基础,探讨城市如何可持续发展是这个项目的主要表达形式和核心内容;另一方面,由上海世博会提出并最终明确“世界城市日”,是上海开展公共外交的极难得的历史机遇,思考如何借助这个平台提升公共外交影响力,为中国总体外交服务,为上海走向国际大都市服务,是我们经营这个平台的基本动力。

(1)要认识到“世界城市日”是联合国的国际日,是高层次、高水平探讨全球城市问题的平台,不是上海地方项目;

(2)要认识到“世界城市日”对中国的意义。中国为了得到这个机会,打破了意识形态等各种阻力,动用大量外交资源,说明了这个平台是一个外交角力的舞台,是展现软实力的平台。

(3)要重视顶层设计,把上海开展世界城市日活动纳入上海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在上海公共外交平台上编制世界城市日活动规划。

二、完善体制,内外有别

性质的双重性,决定了工作体制的双重性,要建立一个同时具有内外两套功能的组织框架。

(1)依托联合国人居署,充分发挥城市日中心作为联合国人居署开展此项活动的秘书处作用。

城市日中心实际上承担了“世界城市日”秘书处的工作。鉴于人居署在中国尚无办事处,建议推动城市日中心成为联合国人居署二级机构,将城市日中心升级为“中国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城市日”秘书处和“中国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兼顾国际代表性和本土主导性的平衡和统一。

(2)为了更好地借助“世界城市日”项目推动上海对外开放,上海应当有一个市级层面的“世界城市日”活动协调机构。建议把“世界城市日”纳入上海市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计划,城市日中心是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下的专司世界城市日活动的项目协调小组。全市外事、外宣、对外经济社会文化交往工作等部门,根据世界城市日的上海规划,把相关活动纳入各自年度工作计划,从预算、活动安排等各方面加以调整和配合,既可以丰富“世界城市日”活动内涵,提升层次和影响,也避免重复工作和资源浪费。

以上的双重性质组织框架,可以分三步走。一是在上海市层面上,由市住建委、市外办共同指导城市日中心的日常工作,提升这个项目的国际交流水平;二是在市级层面形成协调机制,逐步成为全市城市公共外交总体战略的一部分;三是通过国家住建部与联合国人居署沟通,争取人居署在上海设立世界城市日秘书处。

三、深化研究,确立世界城市日的“魂”

努力使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成为全世界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智库之一、城市问题的重要国际论坛之一、城市管理者的培训基地之一。

(1)延请国内外著名城市问题学者,搭建上海开展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平台。

(2)重点办好每年的“世界城市日论坛”。这个论坛要和人居署主办的另外两个重要论坛——“世界城市论坛”和“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有所区别,要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上占领城市问题研究国际制高点。

(3)充分借助世博会和《上海手册》的资源,建立权威性的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案例资料库。

四、积极策划和组织持续性的具体活动,扩大影响

(1)定期做好《上海手册》的修编工作。根据城市发展理论,确定《上海手册》的基本框架,在一个修订期内保持不变,同时跟踪全球城市发展热点问题,每年编辑出版单行本。

(2)结合《上海手册》的编写,依托上海的友好城市和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参展城市,组织世界范围内的城市最佳案例遴选,精心设计评奖。

(3)分层次规划设计世界城市日论坛。一是国际层面,每年和人居署合办世界城市日主场论坛,使之成为联合国品牌会议;二是国家层面,组织开展国内主场城市论坛;三是各省市层面的活动。

五、重视传播,提高社会知晓度,扩大社会参与面

在提高社会知晓度方面,一是和上海外宣结合起来,讲好中国城市的故事;二是重视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三是办好“世界城市日”网站,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强活动宣传;四是重视非正式传播渠道在普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中的作用;五是扩大“世界城市日”LOGO的使用范围,设计标志性、全球性、象征性的活动等手段。

在扩大社会参与面方面。一是选择合适的话题,把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美好联系起来;二是善于把主流活动与市民文体活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企业、市民的参与积极性;三是规范、处理好民间活动与整体活动的关系,对自发的社会活动进行长效管理,注意防范外交、商业方面的风险:四是着眼长远,适时建立国际城市联盟组织,与上海现已参加的城市多边组织形成良性互动。

六、资源保障

(1)办公场所

城市日中心的办公场所应该选择有世博传承和渊源的地方,比较适合的是入驻世博园区。从长远来看,城市日中心进驻城市最佳实践区,也有利于吸引联合国人居署二级机构入驻。更进一步考虑,如果城市最佳实践区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备,可以发展成为集中吸引国际组织机构入驻的园区。

(2)资金保障

逐步淡化政府角色,凸显社会力量,建立阶段性、多元动态的筹资体系。现阶段仍需要财政支持,中长期可依靠社会筹资的公募基金会形式运作。建立公私伙伴机制(PPP),筛选优秀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猜你喜欢

人居外交联合国
最美城市“绿化带”
联合国秘书长访问基辅
产品力时代,保利发展控股全面进阶健康美好人居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联合国就乌克兰局势召开紧急会议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 助推“美丽登封”建设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朝韩“打到”联合国
世界人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