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创熟”
—— 社区治理新路径
2017-11-21
南海“创熟”
—— 社区治理新路径
佛山市南海区把创建熟人社会作为社区治理的基础性工程,以平台为媒,扩展相识空间;以活动为媒,连接相熟情缘;以服务为媒,编织相助网络;以自治为本,夯实熟人社区基础。走出了一条社区“培育型治理”的新路子。
以平台为媒,扩展相识空间
1.利用传统社交平台
打造社区文化广场、阅览室、休闲公园等多样化活动平台,为居民提供聚集、交流的场所。
2.引入网络互动平台
依托网上行政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网上服务;依托微信、微博、QQ等网络“微平台”,让互不相识的居民在虚拟网络中交流互动。
3.借力社区社会组织平台
降低门槛、简化程序、设立扶持资金,大力发展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截至2016年6月,超过1500个社会组织在南海落地。
以活动为媒,增加相熟机缘
1.“趣”为媒
南桂社区近年来通过开设国学、国画、太极、秧歌、生活写意等义教课程,为有相同爱好的居民提供了相聚相知的机会;桂园社区通过组织味蕾家庭、生日会等特色活动,增进了居民的相融相熟;举办社区乒乓球赛、象棋赛、醒狮表演等活动,参赛居民“不打不相识”,由对手变朋友。
2.“地”为媒
以地缘为媒,聚来自同一地域的外地居民,使乡音、乡俗成为连接乡情的纽带。
以地域文化活动为媒,连接不同地域的居民。如罗村通过举办传统孝德文化节,让不同地域的居民感受相同的中华孝悌文化;通过开展“邻里一家亲”等邻里活动,构建“近邻胜远亲”的新熟人社会关系。
3.“业”为媒
开展公益活动,凝聚社会爱心。如南海区开展的“益动全城 家·南海”公益慈善活动,将南海38家社会机构和社会各界居民联结在一起,共同为南海居民提供爱心服务。
开展园区活动,凝聚员工人心。如狮山社区“树本家园”、“七一空间”、“职工·家”等项目,直接在产业园区内开展文体、教育、公益等活动,增加了员工之间的交流互动,增进了员工与企业间的感情联络。
以服务为媒,编织相助网络
1.服务前移
转变服务理念,变“政府搭台,群众看戏”的政府导向型服务为“群众点单,政府搭台”的需求导向型服务。
通过设立278个社区服务中心,将服务前移到社区,居民在社区就可办理行政审批、养老、文化体育、社区培训、休闲娱乐等200多项基本公共服务。
2.多元互补
政府购买服务。使社区社会组织成为政府服务居民的得力帮手。
社企联动服务。如南桂社区发动快餐企业建立长者爱心饭堂,与南海人民医院共建健康康复室,为社区居民提供助餐和免费治疗服务。
激活居民服务。桂城街道通过会员制、服务兑换、星级优享、公益表彰等激励机制,激活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热情。
以自治为本,夯实熟人社区基础
1.搭建居民自治平台
参事会、理事会、议事会等多样化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成立,使南海每位居民都能找到适合的参与平台;虚拟协商平台的建设,则进一步丰富了居民的自治参与方式。
2.创新居民自治机制
建立协商机制,确保自治有规可依;
建立考评机制,保障自治持续有效。
3.拓展居民自治范围
扩大居民自治主体,形成“两委”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企业代表、群众代表等不同社会群体的多元参与。
扩大居民自治空间,形成多层次的互动熟悉。塘中社区的楼栋长制,将居民自治单元从社区、小区纵向延伸到楼栋。
扩大居民自治内容,增加居民自治权限,增强居民主人翁意识与归属感。
主要成效
1.促进了社区居民良性互动
通过扶持和组织社区公共活动,搭建社区互动平台,使居民在社会参与中相识相熟相知相助,培育了居民之间的认同感与信任感,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和谐,释放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力。
2.实现了社区共同体的重构
通过熟人社区的创建,为社会集成重构了新的熟人社会共同体。通过挖掘熟人社区的内生资源,利用少量的投入撬动了庞大的社会资源,有效降低了政府的社会治理成本。同时,通过熟人社区对社会力量的有效整合,使社会资源有效纳入到政府的引导与组织中来,成为社会自我运转和良效运行的有力保障。
3.增强了社区居民自治意识
通过熟人社区创建、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引入专业社工服务、构建居民议事平台,增强了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意识,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加快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向现代市民社会转型。
(编辑/邱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