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用航空FSS发展路径研究
——以海南通航飞行服务站为例
2017-11-21徐晓杰高明山
文|徐晓杰 高明山
自2010年低空空域管理改革
以来,通用航空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逐渐呈井喷之势。然而,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通用航空服务保障体系,尤其是FSS。海南通过国家试点,在我国建立了首个严格意义上的通用航空FSS。本文以海南通航FSS为主体,探析我国通航飞行服务站的发展路径。
通航FSS概述
FSS,即飞行服务站,是Flight Service Station的简称,这一概念来自通航产业发达的美国。通航飞行服务站好比天空中的灯塔,主要承担通用飞机的导航及保障飞行安全的各项情报报务,是通航飞行安全、正常运行所不可或缺的关键硬件保障。”
在我国,随着低空空域改革的稳步推进和通用航空产业的蓬勃发展,FSS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行业的发展也亟需FSS的保障。中国民用航空局(以下简称民航局)于2012年下发《通用航空飞行服务站系统建设和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对通航FSS的功能进行了界定,即通用航空飞行服务站系统是为通用航空活动提供飞行计划服务、航空气象服务、航空情报服务、飞行情报服务、告警服务、应急救援和其他相关支持的空中交通服务系统。由此可见,通航FSS主要为通航用户提供五大类服务,包括飞行计划服务、航空气象服务、航空情报服务、飞行情报服务、告警及应急救援服务等,这些是通用航空飞行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行空管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
我国通航FSS发展现状
我国接触FSS始于2005年,由民航局空管局、飞标司、西南地区管理局、西南空管局、民航西藏自治区管理局等单位各有关部门人员组成中国民航精密导航技术运行考察团,分别对美国西雅图、安克雷奇、阿拉斯加等地的机场进行考察。
2012年,民航局印发《关于珠海开展航空服务站试点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正式将FSS纳入民航空管行业管理体系,并由民航局负责指导和规范FSS的建设和管理。同年6月,国家空管委开始组织实施“两区一岛”低空空域空管服务基础设施试点建设,分别在沈阳法库、珠海三灶、深圳南头、海南东方建设首批通航飞行服务站。
经过近5年的发展和试点运行,沈阳法库、深圳南头、珠海三灶等FSS试点出现了诸多问题,难以有效运行,只有海南东方FSS平稳运行,并为当地通航用户提供基本通航服务,成功发挥出了FSS的功能和作用。海南东方FSS于2013年9月成立,后搬迁至三亚市,正式名称为海南通用航空空管信息服务站,于2017年进行扩建与重组,更名为海南通航飞行服务站。可以说,海南通航飞行服务站是我国首个严格意义上的通航FSS,为我国通航FSS的快速发展积淀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海南通航FSS发展路径
海南通航FSS的发展是随着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进行的,从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到低空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试点,海南通航FSS从无到有,从单个城市扩展到海南岛,从单一的飞行计划申报功能到专业FSS五大功能,从单一为通航用户提供服务到为通航用户和监管部门提供服务和监管手段,海南通航FSS正逐渐茁壮成长起来。
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阶段,海南通航FSS实现了从无到有。海南通航FSS成立后主要为亚龙通航、亚太通航、美亚航空、中国海监、中信海直、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南方珠海直、首都航空直升机等24家通航飞行单位提供飞行服务。截至2017年3月31日,服务站共受理飞行计划188,865架次,日均服务146架次,紧急救援计划317架次。此外,服务站还在三亚湾区域进行低空空域高度分层试验,根据不同飞行用户的飞行高度,将三亚湾区域低空空域分为四层,每层隔离100米。其中100米以下为亚龙通航直升机空中光层,300米至500米为美亚通航水上飞机和海监执法飞行区域,600米至900米为部队、救援、石油平台保障作业等大型直升机飞行区域,1000米以上则为民航三亚凤凰机场进离场高度层。在此阶段,海南通航FSS从其诞生起就在低空空域飞行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低空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试点阶段,海南通航FSS从单一服务到功能齐全。2016年5月,国家有关部门来琼调研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工作情况,要求海南继续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在国家空管委的指导下,省政府、部队在海南地区联合成立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试点小组,制定方案,以海南为试点,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建设示范区。根据相关文件,某省属国资国企作为空管示范区建设的业主单位,某科技型民企作为空管示范区建设的承建单位,通过国企和民企合作的方式共建空管示范区。空管示范区旨在通过改组海南通航FSS,促使其功能完备,为低空用户提供多种服务,保障海南低空飞行安全有序。目前,该空管示范区已经建成并进入试运行阶段。
海南通航FSS发展成果对全国的贡献
在海南通航FSS的试点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未来全国推广实施积淀了很多可复制和可推广的成果。
创新性构建“军地民”共建机制。经海南地区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试点领导小组批复的《海南地区低空空域空管服务保障示范区建设方案》,明确省属国资国企作为示范区建设业主单位,地方民营科技企业作为示范区建设承建单位,空军装备研究院雷达与电子对抗所、民航海南监管局、民航海南空管分局、民航三亚空管站、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公安厅、省科技厅、省气象局等厅局为责任单位。构建了一个领导小组、两个实施单位、N个责任单位的“1+2+N”军地民融合协调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各方优势,创新示范区建设、管理、协调、经营模式,在项目理念、规划、机制、建设等环节实施全流程军队、地方政府、平台国企融合协助。
发挥地方产业投资平台产业引领及桥梁沟通作用。省属国资国企作为海南省通用航空产业投融资平台,在海南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在海南低空空域管理改革阶段,省属国资国企作为省委省政府推动通用航空产业的有力推手,并成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小组成员。积极发挥国有企业资源优势,以通用航空省内县县通为目标,推动通用航空机场布局、建设。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后,省属国资国企结合已有通用航空机场网络积极承接省委省政府赋予的示范区建设任务。作为示范区项目建设业主,省属国资国企以打造“上有空管网络、下有机场布局”的空地联网理念,主动对接精细化领导小组、南航部队、省民航办、民航监管局、民航空管分局及海南飞服站,积极发挥沟通桥梁作用建立互信机制,有效推动了示范区建设工作。
实现由管控到服务的理念转变。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充分调研通航企业及行业主管部门,分析调研其实际使用需求。以服务为理念,先期免费为通航企业、通用机场、行业主管部门免费配置使用设备。培育各方依法申报计划、依规组织飞行、按章实施管理的良好运行习惯,营造以服务为主的改革理念。
创新合作模式,优势互补。省属国资国企应积极加强与民营资本合作,创新以“国有资本+民企技术”的合作模式,以省属国资国企的国有资本力量、行业资源整合民间技术力量,按方案成立地方通航FSS。以省属国资国企投资建设空管基础设施,合资公司利用空管基础设施面向社会提供保障服务合作模式,既保障了空管信息服务的公共服务属性,又可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提高经营水平及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