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找寻军转人生的幸福密码

2017-11-21甘卫东

老区建设 2017年24期
关键词:梁家实干知青

甘卫东

人的一生被分为了很多个阶段,也会经历不同的工作岗位,成就不同的人生轨迹。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历程中,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他都当过。他之所以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实现一次次完美的蜕变,并在今天成为我们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与他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29名受访者口述习近平知青时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不仅真实再现了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也让我们领悟了青年习近平“有追求、能吃苦、爱学习、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的超凡境界。“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也是习近平强军思想形成与确立的历史起点。

习近平高度重视军转安置工作和关心军转干部,与他在梁家河插队形成的为民情怀一脉相承。2014年5月27日,他在会见第六次全国军转表彰大会暨2014年军转安置工作会议代表时说,见到大家感到十分亲切,因为我也是一名军转干部。发表讲话时,他要求广大军转干部要牢记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自觉弘扬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岗位上继续出色工作、活出精彩人生。

作为一名刚到地方工作不久的军转干部,从总书记“平语”近人的讲话中,我既读懂了一位人民领袖的鞭策和鼓励,又循着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人生轨迹,找寻到军转人生的幸福密码,进一步坚定了永保“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本色,不忘初心、从零开始、砥砺前行、再创佳绩的信心和勇气。

坚定信念、服从组织,永续“有灵魂”的军人品格。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在那个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年仅15岁的习近平不仅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还背着“黑帮子弟”的沉重包袱。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只有坚定执着的精神追求,才能经受住“困境”考验。“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近平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展现出了一般人少有的毅力和决心,靠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并在实干中坚定了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转业安置,对于军转干部来说,意味着要从事一项崭新的事业,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一切得重新适应,一切要经受住考验。我们要从习近平那句“我也是一名军转干部”的话语中感受领袖关怀、看到广阔前景;也要从他七年知青岁月中汲取精神营养,坚定“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的信念,自觉服从组织安排,积极投身地方建设,勇敢地迈进新的人生阶段,愉快地接受新的工作岗位,在努力实干中寻找自己新的人生定位和方向,永保革命军人的“精气神”。

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永守“有本事”的军人标准。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然而,当年想要找出一条从梁家河走出的路,谈何容易。习近平能吃苦、顶得住压力,坚持实事求是,通过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后,就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脚踏实地去做。“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习近平在梁家河当村支书记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村里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有灌溉井,有铁业社,有缝纫社,还有代销点,有磨坊……”“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这些朴实的话正是他那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很多军转干部在面对转业时有 “三怕”:一怕工作安排不好、二怕环境适应不了、三怕以后难有前途。于是,有的怨天忧人、意志消极,有的瞻前顾后、心存疑虑。古人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寒梅吐清香”。习近平知青时代的经历充分印证了这些古训,也让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时代要求。军转干部到地方工作后,要坚持实字当头,以干为先,及时树立“归零”心态,自信“从头再来”,主动适应新环境新岗位新要求,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提高能力素质,常立苦干之志、细谋巧干之策、多做实干之事,以“有本事”的军人标准作为实现转型、转变的根本保证,努力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担起重任、建功立业。

敢于担当、拼搏进取,永存“有血性”的军人胆魄。敢于担当与一个人的胆识与气魄有关。“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我在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人有一股钻劲,有强烈的上进心。”“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一点都不吃惊。”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果敢的担当精神和超凡的战略定力。

狭路相逢勇者胜。军人在战场上要有血性,转业到地方工作要有底气。在部队培养形成的无所畏惧、英勇顽强作风,就是军转干部最大的底气,是敢于担当的红色基因。几十年来,军转干部到地方后,绝大多数都保持着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好作风,在各行各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由此可见,军转干部只要始终保持在部队时养成的那种血性胆气,坚决破除解甲歇鞍、无所作为的消极心理,以担当实干、砥砺前行的姿态,在地方建设中敢于亮剑、多思善谋,自觉把谋事创业梦想融入伟大中国梦,就一定能让自己的人生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新的绚丽光彩。

尚德好学,不忘初心,永保“有品德”的军人操守。“近平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仍能够做到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他的人格和胸怀令人感佩。”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乞食老汉,到慷慨助他人,无不体现出青年习近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赤诚的为民情怀,这对他后来“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习近平讲仁义、重品德,也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酷爱读书学习,这是同他接触过的人都熟知的……坚持读书学习,积淀了总书记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这种尚德好学品质始终贯穿习近平全部的人生轨迹。

尚德好学,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立身创业之首要、成长进步之必须。军转干部到地方工作后,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岗位、职责要重新适应,工作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对此,军旅生活给军转干部磨炼养成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忠于职守的品质,都是做好地方工作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证。有了这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传承,只要能不忘初心,牢记职责,把当兵时“保家卫国”和转业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机统一起来,坚守高尚的人格品质,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自觉遵纪守法,主动学习锻炼,就一定能灵活应对和处理好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现实困难,也一定会很快崭露头角,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出了青年人生的完美答案,也为广大军转干部破解了军转人生的幸福密码。让我们牢记当兵历史、不忘军人本色、接续拼搏奋斗,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新的困难挑战,在新的岗位上更好地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我们坚信:过去能在部队创造辉煌,今天在地方一样能够有所作为。

猜你喜欢

梁家实干知青
比武激活力 实干写担当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做事应经得起“火炼”——实干不能玩“虚”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读《梁家河》有感
梁家河
从梁家河宝贵精神财富中不断汲取追赶超越的力量
从梁家河大学问汲取力量——全省《梁家河》热再升温
实干派 别克君威
把根留住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