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常态下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生成机理及行为转换机制

2017-11-20陈学云

卷宗 2017年30期

陈学云

摘 要:高职生社会责任感是基于学生心理过程产生的一种社会责任行动。从心理作用拓宽到行为领域,从而实现社会参与的过程。高职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既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社会负责,从而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国家。然而,高职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其生成肌理进行分析,探讨目前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行为转换机制,实现高职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生成机理;行为转换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列入教育发展重要战略。明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时代内涵,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机制,进而提出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路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养成,社会责任感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社会责任感是基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种社会能力,从内在的变现形式向外在行为方式转变,是一种服务国家和服務人民的社会行动。

1 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及教学实践经验表明,目前我国高职生部分存在着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社会责任不明确、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当代高职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家庭过于溺爱,导致其个性强烈,做事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同时,还具有自主生活能力较差、对公益事业默然等情况。这导致高职生缺乏责任感,难以认识到自我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承当的职责。其次,高职院校教师责任的缺失。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交流沟通能力、为人处世能力等培训漠不关心。学生进入高职后除了能接受理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外,缺乏学生思想意识方面的培养,并且脱离实践与实际,使学生也不感兴趣。最后,高职院校也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思想情况及其它的行为习惯漠不关心,使学生难以融入社会,缺乏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另外,一些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成带来负面的影响。

2 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生成机理分析

每个人都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感来源于个人的思想、环境、情感、认知和行为等因素,从而通过相应的行为付出实现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感是某个人或组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承担的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是一种高贵的人格品质。

社会责任感生成的前提是责任认知。社会责任感的生成是建立在高职生对责任的认知。这种认知是一种按照相关标准所持有的态度与观念。责任认识包括责任的内涵、责任的意义、责任的原则、如何履行责任等内容。责任认知是对事物的认知,对善恶是非的认知。责任认知能力是责任主体的责任评价能力,依据自身的责任意识判定自己的责任范围、责任能力。

社会责任感生成的基础是责任情感。责任情感是从基础的认知能力上升为情感体验。责任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同情心、责任心、良心等心理意识范畴。社会责任感生成不但要对责任具有认知能力,还需要从认知的基础上获得责任情感,也就是责任主体的人格品质的养成。责任情感是促使责任主体产生丰富的内心情感,从而推动责任行为的发生,甚至是超乎想象的行为体验。

责任意志是社会责任感生成的保障。责任意识与人格意志是相匹配的。也就是人具有的优秀人格品质,例如吃苦耐劳、持之以恒、不怕困难等优秀品质。社会责任感的实现必须依靠责任意识,实行责任行为的持续。高职生处于青春期,责任意识薄弱,很容易在责任实践中失去原则,迷失方向,误入歧途。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生成必须通过高职生的责任认知能力和责任情感的培养,促进高职生高职生责任感的积淀,形成独特的责任意志。

责任信念是社会责任感生成的动力。信念往往是与意志对应的。意志是从人的性格来讲的,信念是从人的信仰来讲的。一个人具有了坚韧的性格,同时又具备坚定的信仰,必是一个社会责任感极强的人。责任信念是一种精神力量,在外部环境的破坏下,依然能够坚定自己的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从而通过自我内心抵制不接受的社会条件及社会思想。因此,责任信念推动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生成。

责任行为是社会责任感生成的体现。责任行为是责任主体通过思想、心理和认识做出的相关判断采取的行动。社会责任感不仅是意识观念,还是付诸行动的行为形式。社会责任感必须是通过行动来体现的。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是履行学习任务、完善社会行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那么高职生可以通过学习行为、助人为乐行为、工作行为完成自我的社会责任。履行责任是社会责任感付出行动的重要表达,同时在履行责任过程中享受快乐与幸福。

3 高职生社会责任感行为转换机制分析

3.1 构建与完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培养学生思想意识的重要课程,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与完善教育体系。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教师安排各个环节要详细规划,明确相关的责任人,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第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从高职德育课程开设。高职院校要开设社会责任感相关课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如何履行社会责任感等内容。必须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心理情感。德育课程的开设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等因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在认识自我的情况下认识他人。同时要积极加强实践课程的开设,通过榜样力量,引导学生认知社会责任感。积极开设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实践学习,通过学习与实践,明确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第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贯穿责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形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高职生社会责任感体现重要外在行为表达。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始终贯穿责任教育,将责任渗透到高职生的方方面面,与学习、生活等息息相关,同时要求高职生积极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行为责任。第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以教师为核心,深入开展德育学习。教师要提高自我的责任意识,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起到示范引领和模范带头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深入开展德育学习,关注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树立信心。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努力完成学业,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积极发现,并指出,提出相应解决办法。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高职生社会责任感行为转换的重要办法。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贯穿着高职生的大学学习生涯,成为高职生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endprint

3.2 加强高职生责任感实践教育培养

社会责任感是通过责任认知及责任情感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从内在的责任意志与责任信念长期坚持的行为结果。因此,仅从理论性的知识教学是难以使学生获取较强的社会责任认知的。高职院校及教师要加强高职生责任感实践教育培养。第一,高职院校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内容包含很多,例如尊老爱幼、公益活动、边远支教等,高职院校及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既让学生对我国国情及社会发展有深入的了解,也能够加强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了解自己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承担的历史责任。从而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第二,高职院校及教师要积极应道学生参与勤工俭学。目前,我国高职生大部分是由父母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条件,难以体会父母的艰辛。勤工俭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收入,减轻自己的经济负担。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与企业、社会有更多的接触,明确自己在岗位中的具体责任,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第三,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学习作业的布置,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明确在合作中的责任,从而形成团结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荣誉意识。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行为转换必须依靠实践来实现。

3.3 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制度是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生成的基本保障。因此,高职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做到赏罚分明。例如一些学生积极履行公益事业、学校建设事业、见义勇为等社会责任,必须得到学校及教师的高度肯定与表扬。一些学生存在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不顾团队荣誉,甚至有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必须通过批判与教育责其改正。完善的奖惩机制一方面是约束高职生的行为习惯,除恶向善。另一方面是通过实际标准告诉学生什么是社会责任,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奖是榜样,罚是借鉴,能够使学生自我反省,自我觉醒。其次,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学习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机制是从教师出发,从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结果等多方面实行综合考核评价,既约束教师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也是教师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之一。学习评价机制使从学生出發的,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践成绩进行考核评价,与学生学分、毕业、奖学金、助学金等相关利益紧密关联,既要求学生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达到教学目标,还让学生深刻理解责任的重要性。

4 结束语

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是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由于受到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我国社会出现了很多享乐行为和利己行为,这些行为也就是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重要体现。高职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必须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对目前我国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的分析十分有必须,从现状中了解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生成机理,从而探讨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行为转换机制,实现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高职生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进平,冯石岗.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机理和提高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4):153-160.

[2]夏丽萍.社会责任感的生成机理及表征[J].江淮论坛,2009,238(6):130-135.

[3]艾楚君,宋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生成机理及培育路径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0(1):179-184.

[4]温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机理及测度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

[5]诸玉富,由建勋.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精神联动培养研究[J].职教论坛,2015(20):23-26.

[6]陈淑睿.高职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新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06(5):119-121.

[7]张品品.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7(1):66-68.

[8]张品品.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7(1):66-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