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教学的反思与改进策略
2017-11-20牟奎
牟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152-01
六年级分数的问题解决是六年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是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以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思维为主的教学内容。分数的问题解决效果直接影响后面的百分数教学效果,它的教与学策略是许多教师和学生难以把握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以下策略。
1.抓住事物本质的特征,从源头做起
从定义出发,从源头抓起。分数的定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什么是单位"1"呢:把一个物体如"长方形纸,一条线段,一个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来平均分;把许多物体如"8个苹果、9个梨子、10个人"看作一个整体来平均分,这些整体叫做单位"1"。
教学片段与策略:
在分数教学中,理解分数表示的意义。如"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了3份,问涂色部分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有的教师草率地教学成:问学生"涂色部分是多少?",回答:"涂色部分是3/4",这是不可取的,在这里,涂色部分表示份数,并不表示具体数量。正确的方法是:问"孩子们,涂色部分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涂色部分是长方形的3/4"。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理解"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其中两个盘子的苹果占12个苹果的几分之几""把10个人平均分成2堆,每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充分理解平均分成的份数作分母,表示(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一根竹竿长14米,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每段长多少米"的理解就会很透彻。第一个问,求份数,表示部分与总数的关系,答案是1/7,第二个问求具体数量,答案是2米。
2.以具体形象思维为载体,构建分数问题解决的空间观念
学生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开始的,建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从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构建行的知识体系。
在许多分数问题解决的教学课例中,我们发现教师和学生在问题解决时举步维艰,就只抓住单位"1"去引导,去推理,结果学生学得似是而非,是懂非的,不能举一反三。我们应该抓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这一客观条件,图形并茂分析问题。
教学片段与策略:
西师版教材在这一节的处理中不够妥善,我认为分四个步骤解决。
第一步:出示"有5盘苹果,每盘8个,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画图得出:求几个几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用乘法算的道理(温习)。
第二步:"一辆汽车每时行60千米,1/2时行多少千米?"学生根据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得出60×1/2=30(千米);推敲:学生画图,讨论得出:"就是求60米的一半是多少",再得出"就是求60米的1/2是多少?",我们这时用的算式是什么?你能连起来说成一句什么话?再舉例,初步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意义。
第三步:"一辆汽车每时行80千米,3/4时行多少千米?"先让学生根据等量(速度×时间=路程)写出算式,再画图:理解就是求 "80千米3/4是多少?",将图与算式连起来,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算的技巧。
第四步:练习,让学生列算式:100的2/5是多少?先让学生画图并理解,就是求100×2/5是多少?
3.等量关系是学生解题的依据,是学生逻辑思维的高度发展,是对信息的高度提炼
构建好学生解决问题的模式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学生问题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分数乘除法的等量关系与一般的等量关系不一样,是在分数乘法意义上的一种应用。建立分数问题解决的等量关系,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
4.抓住关键,突出"对应"
分数的问题解决在于细节的处理,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应"。
教学片段与策略:
如"一根竹竿长度的2/3加上2/3米刚好是这根竹竿的长度,这根竹竿长多少米"。在让学生分析时,理清两个2/3的意义,第一个2/3表示份数,把一根竹竿平均分成3份,有2份;第二个2/3表示具体数量,在线段图中,掌握2/3米所对应的份数,"2/3米"所对应的份数是一根竹竿平均分成3份,剩下的一份,从而写出等量关系:"竹竿长度×(1-2/3)=2/3米"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5.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差异,注重问题解决的多样性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构建符合学生个体差异的解题策略是"教育要面向一切的学生"实施的重要途径。
分数,比,按比例分配是一个有机的整合,发挥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与提升,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上面的三种解题策略中,让学生说出一种方法,并会解题即可,当然,如果孩子四种方法都会,那么对于整数的问题解决、按比例分配学生就融会贯通了。
6.充分利用题例,使用"比较"教学法
通过比较分数的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分数的数量关系的差别,掌握分数乘除法的题型特点。
教学片段与策略:
如:"鸡有1600只,鸭的只数比鸡多3/5,鸭有多少只?"与"鸡有1600只,比鸭的只数多3/5,鸭有多少只?"先让学生写等量关系,"鸡的只数×(1+3/5)=鸭的只数"和"鸭的只数×(1+3/5)=鸡的只数",根据信息,在第一个数量关系中知道鸡的只数,用乘法算;在第二个等量关系中,知道鸡的只数,用除法或方程解。再举同例,得出规律:单位"1"知道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或方程。
7.狠抓单位"1",提高解题效果
单位"1"的教学是教学效果的生命线,如何找准单位"1",在信息中,哪个量被平均分作分母,它就是单位"1"。
教学片段与策略:
如"红花朵数的5/7是白花朵数"红花的朵数被平均分作分母,它就是单位"1"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抓住知识的本质,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提供学生探索问题解决的策略,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素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