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2017-11-20刘国民
刘国民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与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务必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知识学习,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和倾向。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 学生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0.1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阶段又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间,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显得至关重要。按照品德与社会课的标准,品德与社会教学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知识学习,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和倾向。本文就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培养学生能力展开以下几点探讨: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创造始于问题,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很重要。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诱导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地诱导和启发小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品德与社会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其核心是:“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慢慢适应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学习做人。”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让孩子们克服性格上的不足,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他们正确地对待他人和社会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呈现方式上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学生间的交流是学生自我与他人交往的过程,是与他人精神、思想相碰撞的过程,是与他人更深入、更亲密的合作过程。我们可以把品德与社会的小组活动过程当作是一个人际交往、信息互动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合作互助教育,增强所有参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小组合作学习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有效途径,为开展探究学习提供了必需的交流平台。教师应在品德与社会小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合作互助教育,让学生学会在集体中如何交流,发挥自己的长处,认识到所承担的责任并且学会分享自己的收获。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化教学现代德育发展理论认为,个体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是其在与周围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因此,学生社会考察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学生的社会考察与社会实践能力要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的。主体自身的活动是主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加强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必须构建品德课活动教学的新格局,以活动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通过课前准备活动、课后延伸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前准备活动可以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为课上学习打下基础,如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资料搜集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等;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社会及生活现实中实践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课后活动应与班队活动、学科教学、社区及家庭教育密切结合,营造学生活动的大环境,形成教育的强磁场,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亲身实践,发展道德能力。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四、培养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应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以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追求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者们努力的方向。
教学手段选择得正确与否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应努力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引导使学生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善于发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取得最近的支撑点,是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艺术。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的课外作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如开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完全让学生自行策划,分工、完成某种社会实践活动。当然,教师要作为引导者,首先保证活动的策划、安排是安全可行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意见,在活动结束后再以探讨、总结的形式帮助学生分析活动中存在的优缺点,这种活动对于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以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积极努力的培养和挖掘学生能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创造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广阔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蒋闽生.在品德與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J].教育科研论坛,2010,(05).
[2]武宜娟.品德与社会课程结构的特点及其改进与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3,(11).
[3]朱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浅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