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2017-11-20葛威威
葛威威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借助语文教材及语文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的因素,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和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才能。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育内容。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0.085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形式,都包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显著特点。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一种以审美为方式的教学活动,它兼有语文教学和审美活动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形感人
世界上的任何一种美,都是以其具体形象来唤起人们的美感的。离开具体的感性形象,就没有审美对象。审美离不开美的具体形象这一特征,决定了审美教育首先是一种形象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对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学生打开语文教科书,看到的不是直接形象,而是一行行的文字。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些生动的描写初到学生的眼里,不过是一行行的文字,只有了解了文字的意义,再经过联想和想象,才能在头脑中出现形象,才能从中受到感染。
二、以情动人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审美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作者能够通过他的作品把他从生活当中体验到的感情传达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又能够体会作者感情的波澜,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并在自己动情的同时,激起学生的高尚情感。美育以情感为动力和中介,扣开学生心灵的大门,以美的事物和形象,引起學生情感上的震动、感动和共鸣,使学生在兴奋和激动中怡情养性,最终获得精神上的快慰和满足。
在语文审美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活动以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外在感性形式的感知为前提。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激发情感的原因。在感知基础上进行的想象活动中,情感活动更加深沉强烈。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感知作品中景物形象的描绘,更要引导学生用身心去感受浸泡在这些景与物中的作者的审美情感。比如: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感知文中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同时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感受作者在母亲这一形象中融注的无限的情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想象与联想,从而对母亲这一形象产生深刻的理解和真切的感受,情感活动才能得到升华。
在语文审美活动中,美育的情感性是与形象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情感伴随和交织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另一方面,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形象引起的。没有美的形象,就不可能产生美的情感。而一切美的形象,对于审美主体来说,都必然具有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的功能。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审美时,要注意把形象和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把握形象中感受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体味形象,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比如学习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文中写道:“而瓦尔登湖更为出奇,甚至站在同一点上,湖水也忽蓝忽绿,俯仰于天地之间,它同时兼备了两种颜色。从山顶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近湖边,看见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淡绿,愈远色泽愈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在这些描写之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明净无尘,悠然自得的心境,不需要什么华丽的形容词,就把湖水颜色的变化描写得充满诗情画意。作者涤除了所有尘世的杂念,与瓦尔登湖的自然之美融为一体,给人宁静致远的力量。教师在体会到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把学生引进课文的诗情画意之中,使学生情绪得到感染,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三、自由、深远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主要是借助语文审美对象本身的魅力对学生的诱引作用,使学生出于审美的需要,去专注于对审美对象的关照,从而处于一种精神“自由”的状态,在自愿中接受教育。比如,徐迟的《黄山记》一文,描绘了黄山胜境奇丽的风光,摹声绘色,娓娓而谈,写景状物,如数家珍;动人之境,细腻委婉。全文渗透了作者浓厚的热爱祖国的情感色彩。在课文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的吸引下,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到一种愉耳悦目、称心快意的审美品味之中,不自觉地受到情绪情感的感染与熏陶,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整个审美过程是自由的、协调的、轻松愉快的,不带任何强迫性。
审美教育在自由自在的精神享受中进行,在欣赏美的形象、体验美好感情中进行,必然能在学生头脑中印上深刻的痕迹,留下持久的影响。比如,随着时光的流逝,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曾经熟悉的词句或许会逐渐遗忘,但它那独特的意境和情感形象却往往终生难忘,一旦遇到相近的景致或心境,这种记忆就会被触发而活跃起来,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月下荷塘的美景和明净淡雅的荷塘月色令人长存于胸。再比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文中刻画的祖母的可亲的形象,对孙儿的殷切期望之情,扣动了学生的心弦,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产生了形象感染、情绪激动,化入心灵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终身难忘。而且,这种持久记忆的效应是深远的,它会转变为学生新的审美需要和期望,对学生的全部精神生活发生影响。
总之,高中语文的审美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审美发展。通过创造阅读情境,激发审美感受,使学生自觉产生审美需要,积极内化美的情感和价值追求,在行为上主动创造美,最终获得人格和身心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源.以《荷塘月色》为例谈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4年8期.
[2]孟令丹.提升人文修养,优化高中语文审美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27期.
[3]杨厚凤.高中语文审美教学刍议[J].《速读(上旬)》,2016年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