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
2017-11-20闫云格
闫云格
摘 要: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体两面,都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人道德的水准的培养。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只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才能更好养成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大学生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科学界定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
我国古代典籍《易经》对“文化”做出这样的解释,“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很明显它所表达是“以文教化”的意思。在西方“文化”最原始的意思是指耕种土地、培养农作物,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引申为培养人的思想品质、人的精神素养。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都将“文化”的重心集中于对人性情的陶冶和道德的培养上。也正是基于此,马克思主义把文化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指与物质财富相对应的精神财富,它包括文学、语言、艺术、宗教、哲学等。狭义的文化也是我们“文化自信”中的“文化”所指。
“文化自信”从字面理解就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信任,对本民族文化拥有的自觉性,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其实,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社会开放化的年代,“文化自信”不仅应当只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还应当有吸收外来文化和改造传统文化的勇气。正如刘芳在《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战略考量》中所述“文化自信表现为对自己文化礼敬与自豪感,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改造的勇气与魄力,和对文化发展繁荣前景的崇敬感与自信心”[2]。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则是指大学生如何在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社会多样化的今天,对农业文化与工业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作出正确的考量,即对自己文化的礼敬与自豪感,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改造,从而产生对文化发展繁荣前景的崇敬感与自信心。
(二)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一体两面,都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人道德的水准的培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要想让国民对某一文化产生强大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就必需进行大量的宣传、教育,从而形成他们对该文化的信任。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国家政权作用对国民开展文化教育,使某种文化内化于国民之心、外化于国民之行,成为国民的自觉信仰。另一方面,文化自信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无论文化自信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实都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都是统治阶级意识的表现。统治阶级开展思想教育就是培养自己忠诚的拥护者,而国民文化自信的养成其实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巩固。
二、思想政治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
整体来讲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不过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也有一些学生提出否定意见,排斥自己的文化特色。
1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积极表现
首先,大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总体上是肯定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为世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是任何没有意识形态偏见的人都应当承认的,“孔子学院”的纷纷成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然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也在用不同的方式继承和发展着这些优秀的文化,例如高校中的书法协会、文艺会演中的诗歌朗诵等。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也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同。例如,知行合一的思想、仁孝思想等。其次,大学生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本质体现和集中概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涵,能够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能够实现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精神价值,能够成为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敢于改造、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3]当代大学生作为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能够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并对外来文化进行积极的改造与吸收,做到西学东用。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强大的自信。
2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消极表现
首先,对传统文化的不求甚解。大部分学生虽然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有甚者甚至连基本的知识都不了解。例如,有的学生连《四大名著》都没读全,对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时间都很模糊。还有部分学生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丧失信心,而为西方文化马首是瞻。殊不知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能够发展至今的真正秘密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次,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完全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我国“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认同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但有些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最后,对西方文化的俯首帖耳。任何一種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适应于它的社会土壤的果实。在市场经济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有些被金钱、财富、权力蒙住眼睛,在他们的心中只有“物”,没有“人”。
(二)原因剖析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利益至上”的外部环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把“发大财、当大官”作为成功的标志,以至于为达到目的丢掉了仁爱、法治、自由等。二是,社会舆论宣传缺位。不可否认改革开发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从政府到社会都在宣扬GDP,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则不够重视。三是,学生自身修养不够。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生如果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不会为腐朽、落后的文化所动。
三、思想政治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养成的路径探析
(一)彻底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大学生文化教育中我们更多注重“工具理性”教育,而忽视了“价值理性”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只能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文化知识,而做不到深度认知文化知识背后民族精神和道德精神,忽视了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因此,更多开展关于文化“价值理性”的教育使学生不仅把文化作为考试、谋生或炫耀的工具,而是把文化作为自己全面自由发展的推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熠熠生辉,才能使学生对文化充满自豪和骄傲,最终形成对文化的信仰,养成文化自信。
(二)全面丰富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当代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下,要真正实现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内容就应当更加丰富。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精髓所在,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反映了国家性质,而且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夙愿。因此,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必须要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其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国走过5 000年的根本因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同时,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源。因此,只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进行,才能做到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
[2]刘芳.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战略考量[M].思想理论教育,2012(1).
[3]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