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后路椎板成形钉板系统固定法和侧块固定全椎板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效果观察
2017-11-20宋斌
宋斌
【摘要】 目的:对颈后路椎板成形钉板系统固定法与侧块固定全椎板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择取2007年1月-2016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2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行颈后路椎板成形钉板系统固定法的观察组及行侧块固定全椎板减压治疗的对照组,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无论在JOA评分方面,还是术后3个月轴性症状(AS)发生率方面,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椎板成形钉板系统固定法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JOA评分; 轴性症状; 颈后路; 椎板成形钉板系统; 侧块固定全椎板减压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4.0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4-0128-02
脊髓型脊椎病的基本病理机制是由于患者脊髓或者其硬膜囊平面多处受压及脊髓血供缺乏而导致的脊髓功能进行性退变的一种疾病[1]。脊髓型脊椎病在临床实践中一旦被确诊,并且无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原则上应该尽早进行外科手术治疗[2]。本文主要通过比较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钉板系统内固定手术和侧块固定全椎板减压手术的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轴性症状的出现率,对比性分析上述两种手术治疗方法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患者均为2007年1月-2016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13例、女10例;均经影像学检查和临床检查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排除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及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1例)与观察组(12例)。对照组男6例、女5例,年龄36~72岁,平均(56.8±4.2)岁;观察组男7例、女5例,年龄37~71岁,平均(56.4±4.6)岁。所有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痉挛、亢进等临床症状。两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诊断手段、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行颈后路椎板成形钉板系统固定手术。均取患者后正中位置为入刀切口,一般取门轴侧距患者关节内突缘5~6 mm处。而后进行C3~C7外层椎板皮质咬透操作,外层椎板咬透过程中应注意对患者骨松质及其内层椎板皮质的保留,一般需修成“V”形骨槽以便于后续手术的操作。开门一侧则取距离患者棘突基底外侧5~6 mm位置行C3~C7全层椎板皮质咬透操作,并将C2~C3、C7~T1椎板间黄韧带切除。此后,对患者棘突侧椎板进行增压,一般向门轴侧用力,在门轴侧内层皮质出现折断状态后停止加压,但仍应保持局部皮质连续,进而令其椎板呈开门状态,开门角度及宽度分别以45°、1 cm为宜。在开门状态下,于患者C3、C5、C7颈椎开门一侧侧块同游离椎板间分别置入一块颈椎管扩大形成的钛板,置入钛板后立即进行固定、拧紧操作。
对照组:行侧块固定全椎板减压手术法进行治疗。即依据Magerl技术在确定进入角度及进入点后,一般取患者侧块中点偏内约1 mm为进入点,而角度则以矢状面向头侧约40°。而后取长度、直径分别为10~17 mm、3.5 mm的侧块螺钉拧入,拧入过程中不用穿透对侧皮质骨,而后采用大小适宜的预弯钛棒进行固定,并把碎骨片植入患者双侧小关节突关节间进行植骨融合,最后进行全椎板减压-止血-引流-关闭切口操作[2]。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不同术式患者的手术过程中各手术指标差异和术后脊髓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轴性症状(AS)发生率差异,以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3-5]。AS评定分为优、良、差,AS发生率=差/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引流止血时间分别为(85.5±7.5)min、(226.5±75.4)ml、(2.3±0.8)d,对照组分别为(87.4±8.8)min、(252.1±67.4)ml、(2.5±0.7)d,两组各手术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JOA评分
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JOA评分及JOA改善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术后轴性症状发生情况
术后3个月随访发现,对照组、观察组患者AS发生率分别为63.64%(7/11)、25.00%(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多选用脊髓后路侧块固定全椎板减压的手术方法,可通过重新建立患者脊椎后柱的稳定性来降低患者术后出现后凸畸形的发生率[6]。椎板成形术也就是椎板开门术主要包括单双门椎板成形术及Z形椎板成形术,这些手术的方式均不用通过切除锥板来扩大椎管,因此对于存在长段椎管狭窄或者脊髓后方压迫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此外,这种手术方法的花费较低,并且可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脊髓的神经功能,但是术后多出现轴性症状及再关门等术后并发症[7-8]。目前多通过选用椎板成形钉板系统内固定术在开门侧的锥板及侧块之间放入个体性的钛板和钛钉,形成固定性较好的门轴侧,以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给门轴侧开门后的骨折处,便于其愈合与恢复,因此可稳定患者的脊柱,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9-10]。上述研究结果可知,行颈后路椎板成形钉板系统固定术的观察组无论在术后JOA评分,还是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优于行侧块固定全椎板减压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椎板成形钉板系统固定术临床稳定性好,术后轴向症状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勇,赵红勇,董伟鑫,等.颈后路单开门结合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11):966-972.
[2]贾冬云,郑军.老年重癥肺炎患者的责任制整体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74-76.
[3]李君,王新伟,袁文,等.颈椎管成形术与椎板切除内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5):415-419.
[4]李亮,燕树义,于学忠,等.两种颈后路术式对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的中期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11(19):1929-1936.
[5]顾勇杰,胡勇,马维虎,等.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J].中国骨伤,2012,25(9):726-729.
[6]周洋,滕红林,王靖,等.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J].中国骨伤,2016,29(10):943-946.
[7]刘正军,姜康.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EB/OL].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9(16):122-124.
[8]赵曰景,尚显文.椎板成形系统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贵州医药,2015,39(6):530-532.
[9]肖俊,唐广满.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固定术和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J].骨科,2016,7(3):168-171.
[10]李程,王弘,徐宏光,等.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手术方法的选择[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6,35(6):530-5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