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初探
2017-11-20孙传丽
孙传丽
【摘 要】近几年来,旨在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教会学生探究理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这一课题的提出和研究,不仅对当前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促进科教兴国具有历史意义。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数学思维习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0.029
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的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网络资源趋于共享的新形势下,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感知和体验,探索并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
(一)悬念情境
针对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日历中的方程”时,利用游戏开场,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我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请你们随便说出这张日历中同一竖列上的三个数字之和,老师能立即说出它们是谁。”游戏开始了,学生们争先恐后,有的想难倒老师,说得又快又多,但我却对答如流。学生们都震惊了:“为什么老师会这么厉害呢?”惊叹之余,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二)冲突式情境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认识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生活情趣
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如,在教“数据的代表”时,一上课,我就把学生带入了帮爸爸找工作的情境中。老师想请你们帮帮他的忙,从表格的数据中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同时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可见,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多么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二、創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如,在教学“菱形面积公式”时,我没有机械的讲解,而是创设了这样一个“动”境:让学生利用备好的一个菱形进行剪裁,拼接等。在学生活动后,老师设问:“你们把手中的菱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哪些图形了?”老师又追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面积与原来菱形的底、高、面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看谁能总结出菱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学生们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导出菱形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摆拼,动脑思维的自主探究,获取了新知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三、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教完“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帮家人修桌椅的活动”,教完“平均数”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实际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实际应用,教完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后,让学生主动设计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案等。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也从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总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三大版块组织课堂教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应拘泥于教本,应着力于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适合于教学内容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问题情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强化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内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