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力导向团体心理治疗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干预效果的研究

2017-11-20熊梨花李玉美高镕严蔷薇

中国医学创新 2017年20期
关键词:抑郁情绪大学生

熊梨花+李玉美+高镕+严蔷薇

【摘要】 目的:探讨动力导向团体心理治疗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在校大学生,分为动力导向心理治疗组和问题导向心理治疗组,每组60例,每组再分为5小组,每小组12例。两组分别采用动力导向和问题导向团体心理治疗方案,针对抑郁情绪进行干预。于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及干预结束3个月末,采用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和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进行效果评定。结果:动力导向团体心理治疗组BDI的各项得分均显著低于问题导向团体心理治疗性组,而RSES得分显著高于问题导向团体心理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力导向团体心理治疗可有效改善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生命品质。

【关键词】 动力导向; 团体心理治疗; 抑郁情绪; 大学生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power-oriented group psychotherapy on university students depression.Method:A total of 120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power-oriented group and problem-oriented group,60 cases in each therapeutic group,each group was divided into 5 groups again,12 cases in each group.Two groups were respectively treated with power-oriented and problem-oriented therapeutic group counseling programs,interventions for depression.Before the intervention,in the end of the intervention and three month end of the intervention,Beck depression self rating scale(BDI) and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RS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effect.Result:The scores of BDI in all factors of power-oriented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problem-oriented groups,and the scores of RSES of power-oriented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roblem-oriented groups,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Conclusion:Power-oriented group psycho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university students depression and their self-esteem level,so a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Power oriented; Group psychotherapy; Depression; University student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Yichun,Yichun 336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20.035

抑郁是造成大學生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2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况,其中20%为轻度抑郁,7%为中度抑郁,2%的大学生存在重度抑郁[1-7]。

针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绝大多数心理工作者以问题导向为理论依据,开展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学生的情绪,但容易复发。为促使大学生更好地习得情绪管理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生命品质,本研究以动力导向为理论依据,针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开展团体心理治疗,并进行对照研究,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12月宜春市某高校符合纳入标准的在校大学生120例。纳入标准:(1)Beck抑郁自评量表评分≥8分;(2)自愿参加、有自我改变的强烈愿望、愿意与他人交流;(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语言沟通障碍、严重精神障碍疾病以及严重躯体疾病者。其中男56例,女64例,年龄17~22岁,平均(19.7±1.2)岁。所有患者分别按访谈顺序编号,编号为奇数者纳入动力导向心理治疗组,编号为偶数者纳入问题导向心理治疗组,每组60例,两组性别、年龄结构及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小组设置 两组均按12例组成一小组,各5小组;每小组每周一次团体心理治疗活动,120 min/次,共10次。

1.2.2 动力导向治疗性团体目标 动力导向治疗性团体旨在通过团体活动,引导小组成员多视觉探索早期创伤体验对负性自动模式形成的影响,陪伴小组成员重新体验过去的创伤体验,鼓励其带着觉知去宣泄早年创伤体验带来的压抑情绪,以全新的角度处理过去和现在的关系模式,构建积极认知模式,激发学员学会从过去的经验中发掘心灵成长的动力和源泉,从而有效改善抑郁情绪,促进心灵成长。endprint

1.2.3 问题导向治疗性团体目标 问题导向治疗性团体旨在通过团体活动,促使组员自由表达自我、探索自我,增强组员对自己、对他人负性自动思维模式的觉察与认知,逐步建立积极的应对模式、激发组员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1.2.4 团体治疗的实施

1.2.4.1 动力导向治疗性团体的工作实施 共10次活动,分为3阶段:关系建立阶段(由1次团体活动时间完成)、主题实施阶段(由8次团体活动时间完成)、结束阶段(由1次团体活动时间完成)。(1)关系建立阶段(第1次活动):运用“群体动力学”理论[8-13],通过心理游戏让组员彼此相识、彼此认同,消除沟通的障礙,营造真诚、温暖、关心、理解、支持、陪伴的团体氛围,让组员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个体克服恐惧、焦虑心理,建立安全感,引发其参加团体的兴趣和需要。(2)主题实施阶段(由第2~9共八次活动完成):①第2~4次活动形式为意象对话团体辅导方式:第2次活动目标为引导成员觉察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冲突,积极应对现实困境与压力。第3次活动目标为引导成员了解自己内化的原生家庭模式,促进自我探索与心灵和谐。第4次活动目标为引导组员了解当前的心理总体状况和情绪特征,并在潜意识层面修复心理创伤。②第5~7次活动形式均采用系统排列方式,每次活动的目标如下:a、引导组员呈现心理冲突与案主和父母关系的模式,尊重与承认家族中事实的原貌;b、引导组员认识情绪与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c、引导组员理解、尊重、接纳父母,接受现实,活出真我;e、唤醒爱的智慧,从中学习生命给我们的功课,不再无意识地受伤悲痛;f、引导组员透过承认与感谢,并让过去的经验化为内在的力量,把自己从伤害中释放出来,摆脱限制,更好地面对和处理困境,在困境中获得成长的力量。③第8~9次活动形式为格式塔团体治疗,活动目标依次为:引导组员从自身去发掘心灵成长的源泉,学会揭开生活的面纱,去发现其中潜隐的智慧,无论是痛苦还是欢乐,都是丰盛生命的资源。(3)结束阶段(第10次活动):让成员共同分享在团体过程中关于自我成长的收获,并鼓励成员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在实践中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1.2.4.2 问题导向治疗性团体的工作实施 问题导向治疗性团体活动过程:(1)团体开始阶段:用两次活动时间来完成,第一次团体目标为相识、签订团体契约,建立组员之间的信任感;第二次团体目标为相知、自我探索,为组员在团体情境中打开心扉做铺垫。(2)团体工作阶段:用七次活动时间来完成,团体活动主题依次为:我是谁、我的社会支持系统、感恩生命、生命的终止、价值探索(2次)和我的人生我做主。团体目标为在团体情境中借助心灵游戏引导组员进行理解自我、珍爱自我、探索和寻找生命的价值,制定人生规划。促使组员积极面对挫折,激发组员对生活的激情,引导组员珍惜亲情,珍爱生命、接纳自我。(3)团体结束阶段:巩固团体治疗效果,处理离别情绪。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于入组前、干预结束时,干预结束3个月末各用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和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进行一次效果评定。(1)Beck抑郁自评量表(Beck depressionrating scale,BDI)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eck AT编制[14],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由13个项目组成,各项均为0~3分四级评分,无症状=0分;轻度=1分;中度=2分;严重=3分。分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高。(2)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由10个条目组成[14],采用李科特四点计分,得分越高,自尊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BDI和RSE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BDI各项目分、总分及RSES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时,动力导向治疗性团体组BDI各项目分和总分以及RSES总分均显著低于问题导向治疗性团体组(P<0.01);干预结束3个月末,动力导向治疗性团体组BDI各项目、总分以及RSES总分均显著低于问题导向治疗性团体组(P<0.01),见表1。

2.2 问题导向治疗性团体组组内不同时间段BDI、RSES评分比较 问题导向治疗性团体组干预结束3个月末与干预结束时BDI各项目分、总分以及RSE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时、干预结束3个月末BDI各项目分、总分以及RSES评分均显著小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3 动力导向治疗性团体组组内不同时间段BDI、 RSES评分比较 动力导向治疗性团体组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干预结束3个月末BDI各项目分、总分以及RSES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动力导向团体心理治疗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改善和自尊水平的提高具有快速而持久的效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有不可多得的积极意义 本研究可知:(1)动力导向治疗性团体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干预的效果明显优于问题导向性团体,对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具有积极意义。(2)动力导向治疗性团体对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提升大学生自尊水平具有快速而持久的积极意义。动力导向团体心理治疗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心理治疗手段,在实质性疗效上与个体心理治疗可以相提并论[15-20]。本研究结果证明,团体心理治疗结束时,两组BDI和RSES各项评分都在正常范围值,而动力导向组成员抑郁情绪改善程度显著优于问题导向组成员,自尊水平显著高于问题导向组。在现实中发现通过动力导向团体心理治疗的大学生更具有自信,在承受压力的时刻更能付诸行动克服困难,在人际关系中更显亲和力,更有共情能力。

动力导向团体心理治疗在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同时,还能激发大学生对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促使他们勇于担当,积极面对挫折和困境 研究发现,在问题导向治疗性团体情境中,小组成员可以依据自己与他人所形成的特殊群体为参照框架,更为真实地观察、分析和描述自己的问题,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负性自动认知模式,并尝试在实践中构建积极认知模式,针对性地做出生活的适应和改进;而在动力导向治疗性团体情境中,小组成员在“觉察-宣泄-面对-转换”等情绪处理过程的同时,透过现象场看见情绪后面深层次的动力因素,并且清楚地感知到,每个人必须承担自己的命运,每个人在自己人生里面都有一个责任义务去肩负或是为自己的行动负起责任,当他能够去做的时候,作为回报,他会有力量和尊严,同时可以肩负行动的后果。endprint

动力导向治疗性团体可持久地改善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提升自尊水平,促进人格整合,修通自我 动力导向治疗性团体安全的设置和稳定的关系为团体成员提供了安全的退行环境,使团体成员清晰地看见了早年客体关系对个人信念价值和自尊水平形成的影响;原生家庭关系模拟的特征性体验,使得团体成员郁结多年的情绪情感及愿望得以释放和表达,内心的冲突得以解决和关系得以修通、获得矫正性积极情感体验[21-24]。这一系统的运作使团体成员的人格发展更加持续地稳定在积极健康的一端。

参考文献

[1]崔庆霞,王在翔.大学生抑郁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8):629-630.

[2]刘琰,谭曦,李扬,等.大学生抑郁情绪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5,15(1):91-93.

[3]刘华,栾奕.医学类独立学院大学生抑郁情绪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33(7):1198-1202.

[4]杨艳芳,吴涤,关明杰,等.331名在校医学生抑郁现状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5):29-30.

[5]马健.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6,23(36):155.

[6]王丽丽,鲁雅静.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与治疗[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2):52-53.

[7]王健,刘书梅,张沛超,等.积极心理干预对抑郁症状大学生情绪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6,30(11):44-50.

[8]强健.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22(4):89-90.

[9]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10]叶仙红.团体辅导对抑郁情绪的应用分析[J].高教学刊,2016,29(5):246-247.

[11]陈娟,张兴瑜,赵秀娟,等.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2):1819-1821,1825.

[12]赖青,李赢,黄秋平.结合团体辅导的《护理心理学》教学对提高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2):1871-1873.

[13]贾梦楠,肖溪,王晓丽,等.团体心理辅导对武警新兵适应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2):365-368.

[14]王丽.大学生消极情绪心理咨询视野下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4,10(32):115-116.

[15]葛慈,张聪颖,武雪娇,等.团体心理辅导对医学专业新生情绪与压力管理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2):199-201.

[16]马金萍,卢国华,于丽荣.等.初中生情绪弹性对学校适应的干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8):1219-1224.

[17]高镕,熊梨花,曾清萍,等.治疗性团体对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的对照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4,36(12):74-76.

[18] Irvin Yalom.團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M].李敏,译.5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19]朱宏博,张淑丽.心理动力团体治疗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4):197-199.

[20]王林,陈爱民.希望理论与认知行为治疗在抑郁症患者中的整合应用[J].护理学报,2014,24(4):72-74.

[21]龚定宏,肖明升.社区戒毒运用团体心理咨询的成效研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3,8(3):189-192,237.

[22] Bertold·Ulsamer.家庭系统排列入门:如何释放家庭爱的力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0-17.

[23]徐杨.大学生无聊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抑郁与学业倦怠的中介作用[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24]赵振军.大学生心理危机音乐治疗干预策略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一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音乐治疗学会,2013:2.endprint

猜你喜欢

抑郁情绪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共情护理对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及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探究
焦点解决护理对颈椎病患者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的效果研究
发病6个月以上性早熟女童与在校女童社交焦虑及抑郁情绪差异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浅析高校生命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应对策略
团体音乐治疗对于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