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人工智能的新一轮复兴
2017-11-20彭笑凡
文/彭笑凡
华为:人工智能的新一轮复兴
文/彭笑凡
网络神经,这个在“人脑”的启发下被设计出来的工具,驱动了如今绝大部分最为先进的AI技术,其依靠的数学理论可以追溯至1943年。1955年,《2个月,10个人的人工智能研究》的研究计划中“人工智能”(AI)这个名词正式出现。第二年的Dartmouth会议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诞生的标志。“奇点”,一个时不时就会在媒体上听到的词,“机器人变得比人类更聪明的那个点”一个大胆却可怕的理论于1993年被计算机科学家Vernor Vinge当作预言和警告般地提了出来。1997年IBM的深蓝超级计算机赢了国际象棋冠军Garry Kasparov,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评估人脑与机器大脑的异同。在改写AI历史不过短短20年的2016年,谷歌的AlphaGo打败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相比深蓝仅仅依靠硬件速度取得的计算机的胜利,AlphaGo则被认为是真正人工智能的胜利。
在经历过两次沉浮的人工智能研究自2012年再次复苏,现在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几乎人人必谈人工智能。然而,在华为轮值CEO徐直军看来,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合理判断是,人工智能在未来20年要做到像人一样是很难,但是在具体窄的业务上能够达到人、甚至是超过人的表现。2017年10月16,华为在德国慕尼黑发布内置了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的Mate10,期待以此推动未来AI手机发展的齿轮,成就行业先驱的地位。其实,这只是华为企业在AI领域发展的一个代表,也仅仅是一个开始。
华为的人工智能要与主航道业务捆绑 聚焦改善服务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智能”二字。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商务、智能家居等等。在这一个个智能的背后,不仅代表着产业的重大变革,也预示着我们更多的人未来或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可能性。数据显示,全球AI风投已经从2012年的5.89亿美元,猛增至2016年的50多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到1270亿美元。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次技术革新,使得人工智能真正走出实验室来到了市场。
然而,比起研究如何模拟人的思维和细胞构成,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工智能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工具,它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解决人的效率问题,另一个则是解决人做不到的事。
华为自2012年就成立了诺亚方舟实验室,从那时起,华为就开始向人工智能领域发力。但是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看来,在瞄准未来,追求高端技术的过程中,还是要敢在主航道上向前冲。并豪迈的指出(华为)不要去做些小商品挣些小钱。“人工智能在GTS先做好,你们有好多独立型的模块和问题领域,可以有一个全面攻击的部队,但是要突出一个重点攻击的部队,重点攻击成功了,人员又分散去作为种子,这块攻击成功了,再扩散旁边一点点。人工智能最初不一定要选择最难的骨头来啃,可以选择简单的那块骨头先啃,先从最容易的地方入手。对于GTS最容易的是马上可以用的,这样就得到了及时的信心鼓舞。智慧要在主航道边界里面,不做边界外的事情。人工智能要与主航道业务捆绑,在边界之内可以大投,一起扩展更多的灵感更多的发挥。所以离开了这个边界,偏离主航道的就不给钱了。”
于是,华为将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发展聚焦在了改善服务上。服务是公司最大的存量业务,也是最难的业务,人工智能可以首先在服务领域发挥作。
2015年,华为首次发布了服务产业战略。具体到运营商业务层面。华为全球技术服务部副总裁雷战奎曾表示:“以前华为运营商业务的策略是以硬件设备驱动,服务为支撑,今后将采取硬件、服务同步驱动发展。”持续加大的投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止2015年底,华为在全球建立和辅助运营的业务中心超过30个,全年的运营服务业务销售收入达120.6亿美元,占华为运营商业务总收入的33%。
华为EI 先试先行 让企业更智能
今年9月,华为云AI开发部总经理罗华霖在“GIIS—全球产业创新峰会”上做了以《华为人工智能实践与创新》为主题的演讲,他表示,华为EI目的是“让企业更智能”。从内部来说,要解决华为公司内部从生产、物流、供应链、终端等领域的问题,将累积的能力、方法提供给社会,帮助更多地企业实现智能化的梦想。那么,目前为止,华为公司都在AI领域进行了怎样的尝试呢?
首先,就是华为给予内部端到端的智能APLs服务。距罗华霖透露,华为每年有180万以上的订单,大概会形成30到50万规模的物流单。始发点货物的供货预估、货物的装箱管理、运输到目的区域的分发、最后一公里的客户配送。这一系列流程能够快速、安全、准确的完成,离不开智能化技术的支持。
其次是基于仓储的优化。迄今为止,华为在海外已经4至五个集散中心,那么,全球发货到集散中心后,怎样把货物进行比较好的布局以及安排取货顺序,另外在装箱的过程中,如何利用空间,集装箱的形状重量该如何设计,物流路线如何优化,这些都需要人工智能的算法得以更好地解决。
再次,华为终端作为电商,推荐是必不可少的行为,借助人工智能系统,终端、游戏、音乐、视频的推荐可以做到人物画像和动态的实施模型更新,实时推荐等关键能力,能够做到分钟级模型更新上线。
最后,就是华为内部的风控实践。传统的风控需要借助专家的经验规则结合案例形成模型,但是准确度往往不够,而人工智能模型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比如,华为在进行推销的时候,往往会针对不同的用户采取不用的手段。打不打推销电话、打多久、用户的个人特征、喜爱偏好、在网时间,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推算出某一个人能否成为VIP等等。就如同模型数据会告诉你下午两三点打电话或者上网比较多的是消费重度用户一样,风控同样也能用类似的模型告诉企业哪些人是有问题的用户需要企业对其进行控制。
另外,关于OCR识别、图片处理、智能问答等方面,华为也早已进入人工智能管理领域,“让企业更智能”的目标也逐步实现,最终使“通过个性化的定制,慢慢在智能化环节里面进行闭环,最后把东西通过智能物流送到客户手里”成为可能。
万物感知 万物互联 万物智能 贯穿整个“端、管、云”构架
2016年8月,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胡厚崑在华为全连接大会上指出信息通信(ICT)是智能社会背后最重要的基石,正是因为有了先进的ICT技术,智能社会的三个特征:万物感知,是传感器组成的“神经网络”;万物智能则是超级计算;两者中间的就是承担网络连接责任的万物互联,才能得以实现。而华为一直致力于打造智能社会的“端、管、云”技术架构,这也正是华为重点投入的战略方向。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也表示:“我们要去研究‘端、管、云’的内核优化,以及边界的相互影响”。那么,管道里是否有云、如何理解互相分工、华为又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呢?
端就是终端,人类依靠它们来体会万物,感知万物。努力让其形态多样化、非生物元素与生物元素、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高度融合,同时具有边缘化计算能力,才能逐步实现万物感知。
云承担了未来智能运算的责任,它代表的是新的运算模式与服务模式。从功能上讲,在云里实现智能化,集中和分布、通用和专用并存,形成复杂结构。对于华为来讲不管做哪些云,始终要聚焦在其有能力的方向上并敢于突破。因为,云正在塑造一切,有变革才有重生。比如大企业的客户在云化时,往往特别注意自主可控不被厂家锁定以及内外部数据互联互通,华为就应用业界主流开源技术构建了开放云架构。又如,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客户在云化时的首要顾虑,华为就推出了基于统一架构的混合云解决方案,让客户同时享受私有云自主可控和公有云弹性敏捷。因为,在华为看来,云时代,客户需要的不仅是供应商,更是深度合作的伙伴。
管就像传播过程中的媒介,在人工智能时代,端和云逐步走向智能,对管的要求是即插即用,所以管道一定会是平台化的概念,而不是现在的树状结构。在AI、AR、VR时代,时延成了困难。所以要想办法通过简化网络架构构筑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将管道战略从运营商业务延伸到产业战略这一层面,技术累积,创新能力,人才培养都是优化管道必不可少的因素。
手机迈入人工智能时代 华为将继续转动齿轮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手机网民用户规模达7.47亿元,智能手机用户规模达到6.55亿人。2017年1月至7月,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约2.66亿部,销售量前四均为国内厂商。其中华为以21.6%的销售比占据榜首,截止2016年华为以实现连续五年稳健增长,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11.9%,居全球前三年,这是华为坚持自主研发所取得的成就。
10月16日在德国慕尼黑发布的Mate10系列表明华为手机正式迈向人工智能深度进化的未来。从功能机到智能机,再到智慧手机,除了硬件技术的革命性跨越,终端云服务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华为用户而言,华为终端云服务也让智慧生活触手可及。
60年的发展使得“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存在于小说、电影中那虚无缥缈无法实现的幻想,科技的进步更是让它从实验室进入市场,甚至会引领一个全新的未来。当蒸汽机出现,谁又能想到转动的齿轮推动的是时代的巨轮。人工智能时代将至,当机械拥有智慧,当手机学会思考,我们和世界沟通的方式将怎样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