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忆中的“震惊”
——《记忆底牌》引起的思考

2017-11-20

上海艺术评论 2017年5期
关键词:底牌夏洛蒂当代人

王 真

失忆中的“震惊”

——《记忆底牌》引起的思考

王 真

话剧《记忆底牌》

艺术,包括电影、戏剧、小说、音乐和美术,在它达到人性的某种深度时,达到对现实关系的某种触及时,总能唤起人们心灵和情感中最复杂,也往往是最深刻的记忆。艺术就像是一面棱镜,把人们记忆中五光十色的“光谱”呈现出来,让我们再次经历曾经的艰难和困顿,感受人性中最柔软、最敏感的一面。近日在上海新光影艺苑观看了悬疑话剧《记忆的底牌》,笔者十分喜欢导演的风格:震惊效果的成功营造。

现代人剧社的悬疑话剧《记忆底牌》由朱家苇导演,呈现了“记忆”的复杂性以及耐人寻味的神秘力量。在一个密闭的室内,随着电话铃声的响起,灯光亮了起来。我们看到一个凌乱、黑暗、房门紧闭的空间,两个似乎死去的人躺在地上,还有一个人被绑在椅子上,这里显然发生过一场争斗。电话铃声唤醒了其中一位躺在地上的人,他艰难地挣扎着爬起来接电话,并在纸上记下些什么。他的喃喃自语,让我们明白此人处于某种失忆状态。电话铃再次响起之后,他在屋中开始寻找,发现了另一个躺在地上似乎死去的人,并且在无意中将他惊醒。让人吃惊的是,这也是一位“失忆”的人,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间屋子,也想不起在昏迷之前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两个失忆的人展开了无休无止的争论,把被绳索捆绑在椅子上的男子也惊醒了,他想尽办法让他们两人给他松绑,并成功地挑动他们打斗起来,结果是把一个躲在长沙发后面的失魂落魄的女人惊醒了,让人大为吃惊的是,她也是一位“失忆人”!四个失忆人在一起,深陷某种人生的绝境,在试图向外打电话,以及把门撬开的努力都失败之后,失忆的女人建议大家坐下来玩牌,在她拿到黑桃A的时候,似乎闪电击中了这三个人:在惊悚的音乐声中,失忆女人和她的前夫——那个倒在地上的银行家都看到了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女儿的形象,美丽的女儿夏洛蒂在封闭室内的壁橱里,伴随惊悚的音效闪现。

接下来的问题转换成:女儿夏洛蒂是怎么死的?谁应该对此负责?为什么这四个人会被锁在这个封闭的空间?是谁把夏洛蒂之死的记忆成功地掩盖起来了?……

正如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妮娜》开卷时写道的,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记忆底牌》是一个悲剧故事:银行家与妻子离婚之后,自己带着女儿夏洛蒂生活,在一次外出时因为酒后驾驶而发生车祸,女儿夏洛蒂不幸身亡。于是,夏洛蒂的妈妈——失忆的女人策划和组织了这场绑架和勒索活动,意外的是他们在打斗过程中撞翻了一瓶化学药剂,导致所有人都失去了记忆,从而陷入痛苦而无望的挣扎之中……

从观众的角度看,剧中人物的无畏挣扎和充满误解的各种举动很像当代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剧场效果把我们平日看不到的日常生活本身,把我们生活的状态,把我们生活的情感逻辑用真实而集中的形式向我们呈现出来,使我们在剧情展开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评价和判断。

在《记忆底牌》中,为了强化从失忆到恢复记忆转折的艰难,导演朱家苇在剧中通过夏洛蒂灵魂闪现刻意渲染惊悚的氛围:导演强化了夏洛蒂在剧情推动环节的关键作用,夏洛蒂是整部戏剧的主导动因,绑架就是失忆女人为她复仇而起,而且以夏洛蒂灵魂幻象推动戏剧冲突的转折。为了把一个美丽的小姑娘的形象幽灵化和幻象化,导演采用舞台设计、灯光、音效等综合性手段,对观众制造强烈的惊悚效果,从而令观众产生“震惊”感。在剧终,夏洛蒂的父母持枪相向,母亲在把父亲枪杀之后,自己也在绝望中饮弹而亡。这时,夏洛蒂的形象在惊悚的音效中再次闪现。

当大幕拉上,剧场灯光再度亮起,我们从情感和心灵的震惊状态回到现实。在这场令人震惊的剧场效果中,在剧中人逐渐恢复记忆并相互算计和争斗的同时,引发观众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是不是也像剧中人一样把一些本该重要的东西遗忘了呢?对于当代人来说,失忆似乎是生活的常态,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工作,太多的责任,太多的目标要去完成和实现,我们习惯于在日常生活的轨道上滑行,唯一的目标是不断地提高这种滑行的速度,我们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这种忙碌是为了什么,生活有没有另一种可能性。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处于某种“失忆状态”中,失去与外在的社会现实、与他人、与自然,以及与自己心灵深处的欲望的交流和对话的能力。失忆其实是当代人最大的病症,只是我们对此已然麻木。

“失忆”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忘掉不愉快的过去,也让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缺乏应有的敏感,也就失去了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过去的经验是我们感受当前的经验,并且获得经验完整性的基础。没有过去经验的个人存在是空乏的。早在70多年前,德国美学家和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就发现,“震惊”的感受可以把现代人从日常生活的麻木状态中解放出来,使现实中个体的经验重新流动起来,破碎了的现代个体存在有可能在各种令人“震惊”的艺术体验中重新复活。在这个暑假,吴京的《战狼2》、诺兰的《敦克尔刻》和现代人剧社的《记忆底牌》,让人们走出“失忆”状态,获得了一种新的心灵和情感释放。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与批评形态研究”(15ZDB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编辑部编辑

猜你喜欢

底牌夏洛蒂当代人
借钱不可尽力
无天于上2035 第9话 底牌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掀开命运的底牌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消除失语状态
《当代人》成就了我的“小小说”
场景消费受捧 光大信用卡手握两张“底牌”
罗永浩的“底牌”
久久地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