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以及微课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17-11-19罗孟
罗孟
摘要:伴随着网络技术地快速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教育方法被请进了初中生物课堂,越来越受广大师生的青睐。在生物课堂中应用微课,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从从微课与微课程的内涵、微课的特征和微课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等三个方面浅析微课以及微课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微课程;初中生物教学
初中新课标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每门学科都应该认真的学习。初中是生物课程的启蒙阶段,大多数内容较为简单,但是有少一部分依然比较抽象,对于刚接触生物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但是近几年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教育方法被请进了初中生物课堂,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如何使微课更好的辅助生物课教学,是生物教师研究的关键。本文探讨了微课以及微课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对初中生物教学提供参考性意见。
一、微课与微课程的内涵
微课又被称为微型课,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根据现实课堂中教师授课的方法,进行再次的搬迁、浓缩以及改版而成的[1]。微课具有二重性,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是其本质属性,从教育技术方面来说,微课应该是新型教学课件的范畴。微课程也叫微型课程,这种微型课程首先是在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提出的,又叫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
二、微课的特征
1.具有鲜明的主题,针对性比较强微课很大的优点就是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主题明确,能够很好的突出重难点,教学目标清晰、明确,语言凝练简洁,问题的集中性强。对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点的解决,和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的突破教学是微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微课教学目标明确单一,针对性强的特点使教学设计与开展都是围绕一定的知识点所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进行整合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进行设计,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设计。微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浓缩,具有明确的主题,同时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
2.内容短小精悍,传播性比较强微课另一大特点是内容短小精悍,传播性强。据调查得知,大多数微视频的时长大约控制在15~20分钟,这一特点符合人类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即一般一个成年人的注意力时长大概就是15分钟左右。同时微课的语言简洁凝练、精准明确,紧扣主题,别具一格,引人注目[2]。除此之外,微课内容思路清晰,重难点明确,微视频的格式通常较为普通,有助于学生更容易的在网络中下载、上传一些学习资料和微视频。
3.资源容量相对较小在通常情况下,微视频的总容量大概是几十兆左右;在线播放视频格式为学生提供了便利;同时微课程资源容量较小,便于学生下载微视频,为移动学习提供方便;并且微课适合对观摩课进行课后的评课及反思总结。
三、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高效课堂是老师与学生一起打造的,初中生物教师在设计生物微课时,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生物教师应该将自己的教学模式与微课新颖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指导,同时教师还应多与学生在微课教学过程中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理论知识,提升生物学科素养。例如教授初中生物《细胞》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制作好关于本课知识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课后,教师利用剩余时间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自己制作微视频,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很好的理解和消化。除此之外,生物教师可以每节课后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评论微课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这就既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又能提高为课的教学质量。
2.为学生准备针对性的微视频微课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教育方法,学生对生物理论学习掌握情况与微视频内容的设计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以及学习兴趣等多多了解,为学生设计并准备具有针对性的微视频。
3.引导学生培养生物思维初中是生物课程的启蒙阶段,大多数内容较为简单,但是有少一部分依然比较抽象,对于刚接触生物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但是如果初中生物教师将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的理解生物,这既给教师的上课带来方便,又能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同时培养生物思维,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启发性[3]。
结束语:微课作为新世纪一种新型的的教育方法,将其请进初中生物课堂,不仅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兴趣,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思维、探究性和启发性。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认真钻研微课,让微课成为生物教学的辅助性工具。
参考文献:
[1]陈洁.微课以及微课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77:146.
[2]杨军.微课以及微课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1:152+182.
[3]朱小琴.微課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艺术,2015,09: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