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复习方法
2017-11-18周清华
周清华
【中图分类号】 G6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7-0-01
《語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理解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诗词,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1】。2017年福建中考收归为全省统一考试命题,福建省教育厅出台的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也对中考诗歌复习提出三点建议:
(1)充分利用早自修和课前5分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诵读名篇名句,培养诵读的兴趣。
(2)指导学生鉴赏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3)教师要提醒学生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的同音字、形近字,通过有意识的分析比较,在知音会意的基础上学会辨别【2】。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中考诗歌复习,谈谈具体做法:
一、诵背古诗,知音会意
(一)课前准备
1、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前后桌4同学为一组,指定一组长。
2、每周提前布置诵读篇目,一天两首古诗为宜。
3、确定早读课为诵读准备期,课前5分钟作为展示平台。
(二)早读课
首先让科代表带全班同学齐读古诗三遍;其次要求全班默看注解,重温诗意;再次全班同学自由诵读,试背;最后组长检查组员背诵。
(三)课前5分钟展示方法
1、课前3分钟古诗词背诵接龙,一学生一句,要求全班学生轮一遍,快速完成。此教学环节效果良好,学生诵背古诗词热情高涨。
2、2分钟辩谈同音字,形近字
教师在复习古诗词前提醒同学注意诗句中的同音字、形近字辨析。引导学生通过有意识的比较分析,不仅做到知音,而且要会意。因为只有知音会意才能不写错别字。
每节课课前给学生2分钟展示,学生自由上台谈今日两首诗中应特别注意的字词及识记方法。可用辨清字形法、讲清字义法、联想法等。
二、学会鉴赏古诗词
古诗词阅读鉴赏对于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丰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起到重要作用。今年,福建语文中考试题增加古诗词阅读的考查力度。那么,中考古诗词阅读常见的考点有哪些?考生又将如何去解答这些题目呢?教师可以怎样复习呢?
(一)明确中考古诗词鉴赏考点要求
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
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
3、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
简洁概括常考考点即为:内容和情感炼字及赏析语言表现手法
(二)技巧点拨
考点一:品味诗歌情感
这类题目,可以指导学生三看:一看诗歌的类别,二看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三看意象。
1、一看诗歌的类别,从诗词的类别看诗词的情感,常见诗歌类别与思想感情如下:
田园诗:归隐山林之乐;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自由闲适生活的追求;对黑暗官场的痛恨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塞思乡孤独之情
送别诗:闺中思妇的幽怨;朋友情谊的真挚;对知己的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及告白
咏物诗:感慨时光易逝;表达人生感悟;赞美秀美山河;恬淡悠闲之情
咏史诗:忧国忧民之情;渴望建功立业之情;对黑暗统治的痛恨之情;感慨昔盛今衰怀古之情
2、二看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知人论世,诗人的生平经历会影响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样,诗歌合为时而作。所以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可以使我们在对诗歌的理解上走上一条捷径。
3、三看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古典诗词中,意象数量繁多,笔者就初中古诗词常见意象,整理如下:
月:思乡,思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夕阳:时光流逝,世事沧桑 唐·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菊花:超凡脱俗的品质。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杨柳:依依惜别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杨花: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李白“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芭蕉:离情别绪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爱恨情长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梧桐:凄凉悲伤,愁思的象征。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杜鹃:忧愁忧思、羁旅思归 李白“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落花:时光流逝 宋代晏殊《浣溪沙》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复习古诗词时与学生一起归纳常见意象并为学生归纳答题格式:作者感情=意象+意象所指。学生便可轻松应对。
考点二:炼字及赏析语言
这类题目,要彻重对诗歌语言的总体把握,笔者就鉴赏初中古诗词常用词语,整理如下:
平淡质朴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如话家常。
清新脱俗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
绚丽奇幻如李商隐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
悲壮慷慨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语言苍劲奔放,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怀才不遇、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粗犷豪放如诗仙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考点三:表现手法
初中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等。复习古诗词时教师先总结方法,逐个举例。再辅以练习。
总之,教无定法,复习亦无定法。在教学中注意“授之以渔”,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2、1
[2]《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201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