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2017-11-18唐江霞
唐江霞
【摘 要】 语言知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只有当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学生才会从容地坐在书本面前,细细地品读,深入地思考。因此,小学中年级学生对语言和生活的领悟感受能力进一步增强,这时正是以课本为阵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指导的好时机。本文以语文S版教材为依托,从营造氛围培养兴趣、指导方法鼓励思考、适度评价突出个性和人文熏陶增强自信四个方面阐述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方法,以期提高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 阅读;兴趣;方法;评价;人文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7-0-01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言知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只有当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学生才会从容地坐在书本面前,细细地品读,深入地思考。
因此,小学中年级学生对语言和生活的领悟感受能力进一步增强,这时正是以课本为阵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指导的好时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方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培养兴趣入手。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例如,在教语文S版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第15课《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时,老师可以课前搜集多张色彩鲜艳的草原图片以待课上使用,让同学们静静欣赏,然后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画面,师生共同体会画面之美和语言之美。在进入情境后,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在孩子们朗读课文时,可以分别读描写草原静态景色的段落,读写草原动态活动的段落。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绘声绘色地讲草原美丽的景色,让学生闭上眼睛,陶醉在美丽的草原美景中。这样的课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指导方法,鼓励思考
美国学者艾德勒说“凭着你自己的心智活动努力阅读,从只有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人的体会,就像是自我的破茧而出。感觉上确实就是如此。这是阅读最主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能仅限于文字的积累,做所谓“寻章摘句”之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强调了方法远比学到的知识本身重要,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不断的获取知识。教师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等等。指导学生学会做眉批,查字典,做摘记,写感想,敢批判,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在指导学生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课文中作者回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从中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由于课文较长,内容容易理解,我便放手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边读边做批注以及分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三、适度评价,突出个性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评价就显得特别重要。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人人都希望听到赞美,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呢?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予以赞美,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要避免单一化,而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平时朗读不太好的孩子经过努力,终于把一个长句子读得准确而流畅时,我们可以说“不简单!你能读准这么长的句子。”孩子听了,心里一定很高兴,学习劲头就更大了。如果孩子把课文读好了,我们可以说:“读得这么好,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果学生确实无表扬肯定之处,我们也可以用婉转的语言表达:“如果……那就更好了。”
四、人文熏陶,增强自信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如《画家和牧童》分角色表演),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如《赠汪伦》问题研究),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如《匆匆》的文本對话)。总之,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
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渗透在字里行间,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他们的自悟是根本,但教师引导是关键。所以教师须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已拥有足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积淀,在语文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中有意识地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雪儿语文新课程标准》
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