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之我见

2017-11-18马木呷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7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文教师

马木呷

【摘 要】 随着改革的深入,历史车轮的进展,语文教学在教材编排、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模式以及目标教学等方面具有突破性成果。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却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方法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拿来”不善,娇枉过正,导致语文教学的变质与走味。那么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进行呢?现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法。

【关键词】 民族地区;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7-0-01

一、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是前提

在语文教学中若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关键。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知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愉快地进行语言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不是很高,成绩也不是很令人满意(据调查,普雄地区大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比语文成绩好)。究其原因,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大多生活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感受不到外面大世界、大时代气息,见识少:二是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民族之间的差异,诸如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自我意识和共同心理状态,存在着一种潜在的排他性;三是民族母语习惯对学习语文的干扰造成的困难,也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此,要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要让他们明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民族要自求发展,走向现代化,民族之间的横向联系必须以一种互相能接受和理解的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只有学好语文,才能适应要求。二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于学习某种学科,就是对这学科的强烈兴趣。兴趣是催化剂,有了兴趣,学生对他所感兴趣的事总是不如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趋向。讲文这门学科所包含的内容本来就有综合性与趣味性,社会知识与自然知识无所不有。从古至今,从宏观到微观,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广阔丰富而多姿多彩的世界,具有引人入性的艺术感染力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课堂教学激趣。首先要教得“新颖別致”。教师要发挥所长,利用中学生好奇、好胜、好新鲜等心理特点地去设计教法,吸引学生;其次,要因文因人而教,不同的课文,名有特点,应有不同的教法,学生才有新鲜感。笔者在教“新闻”文体时,事前要求学生收集一至二条生活中的“新闻”,于课前进行“三分钟新闻报道”学生兴趣盎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对象不同,他人的教法(即使是名家)只能借鉴,不能一切照搬。

2、检测激趣。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测,让学生通过检测,看到希望,树立起“我也能学好语文”的信心。有了信心,就有了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发挥出来了。

3、降格激趣。这里的“降格”是指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的特点,适当降低标准,把最基础的东西教给他们,使他们“易”中得信心,不至于望尘莫及、丧失信心。

二、建立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队伍,积极响应教师“特岗”政策

培养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自身的素质至关重要。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语文教师,仅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是不够的,还要具有一定的少数民族语文水平。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普遍存在师资素质低的状况。因此必须抓好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着重对汉族教师民族语文水平和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文素质的培训,使他们的民族语文和汉语文都达到较好水平,建立一支适应“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有了高素质的老师,就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方面的保证。“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是中央支持西部农村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巩固“两基”成果,缓解农村师资结构矛盾,而且对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區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结构性短缺及整体水平不高问题的解决已初见成效。

三、改进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措施

3.1、改变教法,构建“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

教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其作用在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显现教学内容,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运用反馈强化学生的动机及学习行为,排除师生在信息及情感交流川的干扰因素,维持积极课堂气氛。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应有适应民族地区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因人定法,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有三个特点:一是母语干扰大:二是语感差:三是语汇少。针对这些特点,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构建“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即:目标、自学、讨论、自讲、答题、自测、自结》。改变以往“讲授型”为自学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3.2、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在教学中,将四者有机结合,不应把它们割裂。听与读的结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既可纠正学生不太标准的语音,还可以让学生从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中感受作者美好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听完录音,就让学生模仿着读,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是可行的。读与说的结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复述。为了复述得好,学生在默读时会更专心,全神贯注地有意识地去记住关键段落、语句。复述时,把他们从自己的口里吐出去,完成了对语言信息吸收与反馈的全过程。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学完一篇典型的课文后,让他们模仿着写一篇同类文章,或对课文进行缩写,对一精彩段落进行扩写等。这种读与写的结合,能让学生在模仿中有创新,可以减少他们在写作中的盲目性和畏难情绪,提高对写作的兴趣,进而增强写作能力。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方法: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促进课内外有机结合。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时。花上三分钟,让学生讲个小故事,再略加评述,既评内容又评讲法。肯定长处,指出不足。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去看书看报,去关心周围事物,把吸收来的信息,经过提炼,在课堂上反馈给名师、同学听。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思辨能力,还练习了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胆量。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并要求学生制作“词语卡。”无论来自课内还是课外的。精美文字都鼓励学生去理解记忆,化为已有。天长日久,应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怎样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去为之努力奋斗。探索出能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新路。因此,仅以此文作为“新路”的奠基石。endprint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