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传统文化”再飞一会

2017-11-18游琪

新课程·中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文化符号传统文化

游琪

摘 要: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神血脉,是维系该民族的精神凝聚力,是实现民族认同的利器。作为培养接班人的语文教学,应当承担起传统文化的传承。课堂教学中彰显传统文化,是身为教师需认真为之,担起之事。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符号;《信客》

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出自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讲述的是一位经历了复杂人生、走街串户的信客,以服务大众为己任,期间历尽辛苦,常受人猜疑,却总能宽容体谅别人的误解,忍辱负重、恪尽职守并受到人们敬重的故事。包括教师用书在内的各类参考书提示本文教学重难点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事件的概括,另加上对优美语句的赏析。笔者也求教了其他教师,他们对本文的处理皆如上言,笔者在第一个班教授时也如此效法,发现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早已厌倦于无休止的信息概括和人物性格分析。

新课标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老师对课文理解和引导至关重要。仔细分析:第二单元是本册教材最后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接下来两单元的说明文,预示着我们对记叙文阶段性的终结,转向说明文的学习。这最后一篇文章应该引起我们特殊的重视。为什么把它安排在这个地方?这个单元和这终结之作的意义究竟在哪?还是传统的记叙文分析视角吗?不是,在这最后一单元里,记叙文的知识应该到了综合性、系统性概括的阶段,学生的快速概括信息和对人物的分析应该达到一定的水平,而非重复性演练。我们应该另辟一条线——独特的人物关注视角,不是去纠结人物是什么性格,而去深入思索写了一些什么人以及为什么安排这些人。

相比于一贯的典型人物,主人翁都是名人、亲人。本单元关注小人物,以普通人为主人公。即使是熟悉人物,如朱自清的《背影》、李森祥的《台阶》,不同以往,透析的是亲人的疾苦脆弱隐忧。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这一单元里显示出从单一的表层性格到其隐在的个性,人物由扁平化走向圆型。这个思路令我们思考:从人物选取角度去重审《信客》的价值。

从熟悉、重要人物到大众人物,从外在到内在,在这篇终结之作上是不是停滞于大众和简单的内在呢?

从这个问题出发,笔者把《信客》的解读定位为全面揭示“信客”的含义,综合运用多媒体等方式引导,选取200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王顺友的片段,学生初步解释“信客”为送信的人。通过问题:

(1)信客是怎样一个职业,需要做些什么事情?

(2)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信客?

第(1)问可以演练传统的信息概括,同时顺势引出第(2)问的答案。学生自然拿老信客去比较明显合格的年轻信客,两相对比,得出信客是诚信得一丝不苟、视诚信为生命的人。

进入自由畅谈:信客值不值?通过分析两代信客的得与失,明晓其异同,皆因有舍而得,而因诚信的程度差异,小舍有小得,大舍得大得。信客是因一丝不苟的诚信小得去获得人生大得的一类人。(此时人物形象已经群体化)。

经过对信客得失剖析的同时,特别是隐在的老信客的描写,我们发现作者体现出冥冥中的旨意式的安排,有着深沉的哲理和辩证的意义。这些都体现在《信客》的语言上,引导学生对其个性语言进行理解和赏析。学者余秋雨的散文行文典雅优美,在叙事中融合了渊博的历史观,富含历史学家之鉴往知来、洞悉透彻的精辟哲学观,在诸多现象中抽丝剥茧而呈现中国文化独具的魅力。以《文化苦旅》为代表的散文在当代文学史上开辟了文化散文之流,其感性和理性相融合的语言,充满思辨和历史厚重感。非为单人而设,是为文化而生。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感受到这里的人物不是成为最重要的元素,而隐去成为一种印象,这种印象在扩大,大出了“信”,而作者通过这种印象在诉说,在传递思想,这就是文化。《信客》传递的是包括“信”在内的“仁义礼智信”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而“信客”成为文化符号,不是个体的人。

通过这样一番探究和教学处理,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的最后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我们给予了不一样的解读,以往的熟悉或典型人物到这一单元走向大众化,由表层走向内在,更在这终结之作,大众化的人成为一個文化符号,这也契合了《文化苦旅》这一书,对文化散文这一新的散文走向给予了关注,《信客》这篇文章才算实至名归。相信这样一番处理,学生不仅对散文,对语文这一学科也有了全新的感触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张文珍.传统文化须敬畏[J].中华活页文选(初三年级),2013(12).

[2]赵晓雪,杨钦会.做一个摆渡者[J].新课程(中学),2015(2).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传统文化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