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渗透湖湘文化之美
2017-11-18张伊辰曾跃
张伊辰+曾跃
【摘 要】 地方文化作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把地方文化融入高中化学课堂,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和整体素养,也能更好的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育人”教育改革的号召。本文以湖湘地方文化为例,探讨如何将地方文化与高中化学课堂相整合,从而激活化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 渗透;湖湘文化;高中化学
【Abstract】 As the spiritual home for students' growth,the local culture is easy to found an echo in student's emotional.Putting the local culture into chemistry class of high school not only can enrich the content of courses and promote accomplishment of teacher and students along with their activity ,but also positively answer the call of "culture education" which President Xi emphasis on.This paper takes Huxiang culture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how to let the local culture Integrate with chemistry classroom,which can activate the atmosphere of chemistry classroom so as to let the teaching more effectively.
【Key Words】 infiltration; Huxiang culture; High school chemistry
【中圖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7-00-01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教育发展高度重视,在其教育发展观的新论述中特别强调了“文化育人”,即指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只有让中华优秀民族文化成为教育的重要源泉,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作为中华文明灿烂的一支,湖湘文化具有久远厚重的独特魅力。千百年来,无数先民生息劳作于斯,创造并留下了陶瓷、造纸、印染、火药、烟花、湘菜、电视湘军等与化学相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湖湘学子学习化学的原始素材。将这些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民族文化融入化学课堂,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单调的元素符号具体化,拉近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提高学习有效性,同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自觉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的意识。
1.利用湖湘文化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活跃气氛
湖湘文化筚路蓝缕,薪火相传,一路蜿蜒前行中紧跟时代变迁的步伐,产生了一支与新媒体融合而生的强大队伍——电视湘军。作为这支队伍龙头的湖南卫视在建立之初,推出的一档在国内外都影响力极大的王牌栏目——快乐大本营。《快乐大本营》的娱乐性和明星效应,成为了学生之间聊不完的话题,对学生充满了吸引力。《啊啊啊啊科学实验站》是《快乐大本营》15周年改版后的子栏目,节目每期邀请明星嘉宾与快乐家族一起参与不同的科学实验,让“科学”和“娱乐”两个极端领域相碰撞[1],此栏目的播出对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产生了积极作用。如果将节目内容合理运用到化学引课中,那么从课堂开始的瞬间就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有利于教师高效开展教学。
例如在上必修二第二章《化学能与电能》一课时,教师首先播放2013年2月2日《快乐大本营——啊啊啊啊科学实验站》的实验片段。节目中明星嘉宾和主持人一起利用柠檬、铜片、镁片、导线等材料成功使闹钟运转、电动汽车启动,之后主持人对其原理进行了解释——原电池原理。顺势之下,教师请同学们简单描述实验过程和原理,然后展开教学。视频中学生熟悉的主持人和喜欢的明星用轻松幽默的实验方式展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发了学生对原电池的兴趣,为接下来的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利用湖湘文化使学生走出教室,感受身边的化学之美
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出教室从湖湘文化中去感受身边的化学之美,不但能开拓学生的眼界,还能使学生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比如在上必修一第三章《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一节时。教师可带领大家在周六晚上去橘子洲欣赏烟花表演,并在观赏之前要求学生就浏阳烟花制作过程中隐藏的化学知识进行查阅。浏阳当地的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去烟花工厂进行走访。课堂上老师先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参观成果,然后结合学生的汇报介绍烟花与焰色反应的应用;再比如在必修一第四章《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教学前,同样可以布置学生去国家考古中心之一的“长沙窑”或者一些出土陶瓷的遗址进行参观。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而鲜有学生知道湖南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烧制陶器的地方。
从浏阳烟花到湖湘陶瓷,都已经成为湖南走向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课下的参观,让学生感受化学与家乡文化的紧密联系;课上老师的拓展,可以让学生将化学与历史融合的同时,使学生积极、自豪地看待本民族文化,并且激发学生为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而努力学习的意识。
3.利用湖湘文化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生活中的安全事故都是“非科学”的判断和处理事物而造成的后果,那么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之一的中学化学课堂,就成了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同学们熟悉的湖湘文化中进行安全教育,容易引起学生对安全的重视。endprint
在进行实验安全教育时,老师可以播放关于浏阳烟花厂爆炸的新闻,并指出花炮的生产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化学实验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在食品安全方面,如在上选修一第二章《合理选择饮食》一课时,老师可以以湖湘饮食中赫赫有名的“臭豆腐”为例进行教学。臭豆腐主要原材料是黄豆,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但是豆制品在发酵过长中会产生甲胺、腐胺等胺类物质以及硫化氢,存放时间过长可能与亚硝酸盐作用,生成强致癌物亚硝胺[2]。通过学生平时食以为常的零食进行分析,引起学生对饮食安全的关注;在生活安全方面,可以利用湖南卫视一档科教类节目——《新闻大求真》里一些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生活安全隐患问题。比如在2016年8月24日节目中,家中孩子将食品袋中的干燥剂放到盛有水的塑料瓶中结果引起爆炸而受到伤害的事例。然后通过求真实验,了解到干燥剂中的氧化钙遇水生成氢氧化钙并且放出大量的热,导致密封的塑料瓶内压强升高而爆炸。通过学生们经常食用的湖湘美食、经常收看的湖南卫视来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安全隐患与自己并不遥远,从而激起学生对生命的珍视,才能真正引起学生对安全问题的关注,提高科学素养。
4.利用湖湘榜样人物,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有人认为:“湖湘文化的特质,可以用一个‘蛮字来概括。”[3]这一点,从湖湘文化下孕育出来的一代代化学人才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中可以体现。因此,他们“霸蛮”的优秀品质是培养湖湘学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最好的教材。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造纸术和火药的发明是与化学直接相关的,而这两项发明又与湖南有不解之缘。孙思邈——火药发明者,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但是从小勤于读书,刻苦钻研而在医药界获得了很高的声名。他在炼丹过程中,通过总结前人的炼丹方剂和反复的药物的修合炼制提出了“伏火法”,黑火药便脱颖而出,而这个配方正是在今湖南浏阳完成并记录于《丹经》;蔡伦——造纸术发明者,今湖南耒阳人。东汉元兴元年,在皇宫当官的蔡伦看到皇帝每天要批阅堆成小山的简牍,非常不方便,他就琢磨着要制作出一種轻便易用的书写材料,来取代笨重的简牍。终于发明了造纸术,纸的发明和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用这些来自家乡的化学家进行人文教育,在课堂上渗透“霸得蛮”的湖湘精神,让学生和化学家一起来感受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困惑和惊喜,了解成功的来之不易,这种方式无疑可以唤起学生执着的科研和人文精神。
文化凝结历史,文化连接未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通过割裂自身文化传统而走向现代化。学生从小就浸润和濡染在地方文化的精神家园中,所以它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情感共鸣。因此,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教学中进行文化的传承、变革和创新。运用地方文化进行化学教学,无疑将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激励和影响作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能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
[1]啊啊啊啊科学实验站_百度百科[DB/OL].https://baike.so.com/doc/3918788-4112866.html.
[2]臭豆腐[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臭豆腐/24468?fr=Aladdin.
[3]彭先国;袁江涛.近代湖湘文化视角下的湖南会党[J].文史博览(理论).2009,(10):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