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猪腹泻的四种细菌性疾病
2017-11-18郭建超
郭建超
(广东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广东广州 510500)
引起猪腹泻的四种细菌性疾病
郭建超
(广东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广东广州 510500)
随着养猪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以及抗生素的广泛用应,细菌类疾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伴随着是耐药性问题愈发严重,对抗生素的如何使用的问题被提上日程,禁止使用的兽用抗生素越来越多,因此细菌疾病仍然是我们面对的重要问题。现在细菌性疾病主要表为亚临床症状、隐性感染,在机体正健康状态下作为正常菌群存在,一旦机体健康状态下降,就会导致继发感染的发生。肠道疾病的发生将会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尤其是能够造成肠道损伤的疾病将影响猪的整个生长周期,是生产成本增加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对肠道健康影响疾病作简要概述。
猪;腹泻
1 病原
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到目前为止已有175个O抗原(菌体抗原),80个K抗原(荚膜抗原),56个H抗原(鞭毛抗原),20多个F抗原(菌毛抗原)被鉴定,根据大肠杆菌毒理机制分类可分为,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志贺氏毒素大肠杆菌(STEC)、致肠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外治病性大肠杆菌(ExPEC),其中志贺氏毒素大肠杆菌包括:水肿病大肠杆菌(EDEC)和肠出血大肠杆菌。对养猪业影响最大主要为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和水肿病大肠杆菌(EDEC)。肠毒素大肠杆菌通过菌毛粘附和定植在肠道黏膜上,产生的粘附素主要有F4(K88)、F5(K99)、F6(987P),然后通过释放肠毒素,主要的肠毒素有热稳定毒素ST和热敏感毒素LT,造成小肠中水分和电解质分泌过多,大肠不能及时吸收过量水分就会引起腹泻,情况严重者会导致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水肿病大肠杆菌主要产生一种可以引起靶组织损坏Stx2e的毒素,导致组织液的渗出,继而发生水肿。
沙门氏菌病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到目前为止共发现2400多个血清型,能感染许多动物宿主。对养猪业产生影响的主要有引起败血症的猪霍乱沙门氏菌(和主要引起肠道感染的鼠伤寒沙门氏菌。沙门氏菌主要通过产生脂多糖、肠毒素、细胞毒素和毒力基因影响宿主。脂多糖主要作用免疫逃避,引起炎症反应,肠毒素主要引起分泌性腹泻,细胞毒素主要造成上皮细胞损伤,形成溃疡引发炎症,毒力因子主要是侵入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状突细胞中起作用,也是细菌在机体内扩散的重要途径。不同株的沙门氏菌产生的毒素因子不同,毒素因子之间相互作用才产生相关临床症状。
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猪增生性肠炎,是一种专性的胞内寄生菌,引起猪肠黏膜腺窝上皮细胞腺瘤样增生,属革兰氏阴性菌,该菌传播途径简单-粪口途径,感染率高,死亡率不高,主要由于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引起死亡。多数为隐性感染,临床很难发现,但影响病猪生长,延长上市时间,增加饲养、药物、疫苗成本,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用PCR方法,在2010~2012年对来自广东省不同地区不同日龄的577猪粪便样品经行检测,总体阳性率达16.29%,其中0~35日龄猪的阳性率为8.6%(3/35),29~60日龄阳性率为11.90%(20/168),61~90日龄阳性率为25.48%,(53/208),90~120日龄阳性率为10.57%(13/123),121~150日龄阳性率为27.77%(5/18),151~180日龄为阴性;在惠州猪的阳性率为20.95%(13/78),广州阳性率为10.86%(5/46),清远阳性率为17.24%(15/87),云浮阳性率为18.68%(17/91),肇庆阳性率为16.67%(13/78),佛山阳性率为11.23%(10/89),江门阳性率为14.81%。
猪痢疾短螺旋体引起猪痢疾又称血痢。1971年才确定其病原体为猪痢疾密螺旋体,现分归为短螺旋体属。目前该病遍及世界主要养猪国家。我国于1978年由美国引进种猪时发现本病,自20世纪80年代后,疫情迅速扩大,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目前猪痢疾短螺旋体离株对许多以前能有效控制SD的抗菌药物敏感性下降,已成为兽医工作者日益关注的重要传染病。这种病原微生物一旦侵入猪群,多为隐形感染,不易发现,通过实验室手段才能确诊,往往长期存在而不易根除,感染猪生长发育受阻,饲料消耗成倍增加,更重要的是可引起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2 症状与病变
腹泻导致猪肠道的营养物质吸收能力降低,表现为消瘦、弓背、精神萎靡、排泄物有异味等共同特点,严重者眼窝凹陷,脱水直至死亡。排泄物的形态样色多样,水样、奶油样、糊状、黄色、白色、出血性等,不同病原导致的症状不也一样,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病原通过导致肠道炎症、分泌亢进、吸收障碍等引起腹泻,同时会造成肠道损伤,引起继发感染,尤其是仔猪消化系统未发育,修复需要很长时间,初期在损伤对后期育肥产生很大影响,造成饲料转化率提高,养殖成本增加。不能及时准确治疗,病原在肠道内会快速生产繁殖且产生毒素,引起败血症或毒血症,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表1 四种细菌的对比
3 防治
肠毒素大肠单菌(ETEC)主要引起新生仔猪黄痢、白痢,仔猪出生后2-3h即可发生,新生仔猪死亡率达70%,仔猪死亡率不高。尤其常见于初产母猪,主要是母猪体内针对大肠杆菌菌株的母源抗体不足。阴冷潮湿或有穿堂风经过的畜舍也是该病发生的诱因。注射肠毒素大肠单菌疫苗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多为双价或三价灭活苗,产前6周和2周前注射,免疫无效可鉴定血清型并制成自家苗。产房保持干燥清洁,仔猪周围温度应在30℃左右,湿冷环境也是重要诱因。常用的治疗性药物有氨苄青霉素、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仔猪腹泻严重要及时补充补液盐,口服每1000ml水含有氯化钠3.5g、氯化钾2.5g、碳酸氢钠1.5g、葡萄糖22g的补液盐效果对脱水酸中毒很有效,其中可以添加收敛固涩性药物。水肿病大肠杆菌(EDEC)导致的水肿,主要影响保育阶段猪,死亡率25%左右。对于水肿病大肠杆菌目前无相关疫苗,主要在饲养管理减少混群、寒冷、运输等应激,限制高纤维、高蛋白日粮的摄入,也可在断奶后或混群后日料中添加有机酸或无机酸等方法,治疗用抗生素主要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氟喹诺酮、头孢等能够到达肠腔的长效抗生素。
沙门氏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其广泛的存在于动物的肠道内,猪感染沙门氏菌的现象很普遍,除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副伤寒沙门氏菌外,其余血清型不一定发病。在转群,运输,营养不足、饲养密度过大等应激情况下会增加带菌猪发病率和排菌量,也通常以其他疾病的继发感染形式出现。在饲养条件良好的猪场,应激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混群和换料后,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起到预防作用。预防治疗用抗生素的选择最好依据药物敏感试验或以前经验,常用抗生素有硫酸阿米卡星,新霉素,磺胺甲氧嘧啶等。
猪感染胞内劳森菌在现代集约化养少见急性病例出现,多为隐性感染,一旦感染很难根治。抗生素对本病有一定效果,但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根据发病情况可采用联合用药、脉冲给药等用药方案进行预防或治疗,不同时期的猪生长状况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在疾病流行期间、调运前或新购猪时,在饲料中添加,如氟苯尼考、泰乐菌素、庆大霉素、泰妙菌素、林可霉素、硫粘菌素等,可有效预防新病例发生和控制本病。联合用药如在饲料中加泰妙菌素和金霉素,后备母猪配种前每月连用7~10 d,生产母猪产前产后各连用7d,可有效降低仔猪早期感染,目前哺乳仔猪感染率很低,主要和母源抗体有关。在该病阳性的猪场,脉冲给药如泰妙菌素、泰乐菌素等,可预防因继发细菌感染增加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该病有疫苗,但成本过高。季胺类和含碘类消毒剂该菌具有完全杀灭的活性。
猪痢疾短螺旋体一般呈隐性感染,在生物安全和保健计划完善的情况下该病很少发生。能治疗该病的抗生素很少主要有泰妙菌素、沃尼妙林、泰乐菌素、林肯霉素。一旦引入该病做好清洁消毒和全进全出管理,以及药物保健降低病发猪再感染和疾病传播十分必要,在阳性率较高地区转入保育舍和育肥栏时分别执行一次保健计划。酚类化合物和次氯酸钠是最有效的消毒剂。
针对细菌性疾病,首先要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尽量做到全进全出。转群前后要将栏舍清洁消毒,产房和保育舍用消毒药喷洒,再用福尔马林消毒熏蒸和生石灰泼洒,育肥舍不能做到全进全出的可用喷洒消毒药,再用生石灰泼洒。细菌在潮湿环境中更易存活,及时清洁栏内粪便,保持栏内干燥可减少感染。在混群或换料时针对场内菌群及耐药情况采用药物保健,连续三天或以上,对于预防和控制细菌性疾病至关重要。防疫区内禁止其他动物进入,上述四种细菌都可以在多种动物体内存在。
[1] 路文彬.沙门氏菌病发病机理和肠毒素[J].微生物学通报,1989,(4):235-238.
[2] 郭建超,覃宗华.基于PCR方法的广东地区猪增生肠炎流行情况的调查[J].动物因学进展,2014,(4):21.
[3] 王殿瀛.兽医传染病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