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2017-11-17周莲英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0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创新教学

周莲英

【摘要】马原课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之一,通过创新教材文本、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提升马原老师话语创新能力,建立多渠道的师生对话沟通交流系统等途径逐步完善话语体系,增强马原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教学实效。

【关键词】教学 话语体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0-0012-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课)是我国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马原课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教材表达方式抽象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马原”课的吸引力和教学实效,研究和创新马原课的教学话语系统,实现其话语表达方式的转换,无疑是现时期马原课教学改革要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创新马原课话语体系必要性

1.马原课话语体系的理论探讨

话语是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话语体系是指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方式在特定语境中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言语或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及方式,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马原课的话语体系就是“说话人”马原课教师运用一定的课堂教学语言把教材编写者编写的“教材文本”与受话人“大学生”之间而展开的一种互动交流的过程。从狭义理解,马原课的话语体系应包括“说什么”即话语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核心的教材文本话语系统;“由谁说”即话语的主体,以马原教师为主体的教师话语系统;“对谁说”即话语的客体,以言说对象学生为客体的学生话语系统;“如何说”即话语的方式,以教学模式、方法及手段等为手段的媒介话语系统四个方面。

2.马原课的教学现状需要创新其话语体系

马原课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观察社会现象,关注现实,进而对国家现行路线方针政策产生认同感,培养他们关心社会的品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呼吁改革“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并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教学实效性与改革的要求、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差距,教材缺乏吸引力,学生被动听课,对课程有消极情绪,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等,这些都与马原课教学目的相背离,需要相关人员进一步完善和创新马原课话语体系,增强话语体系的解释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二、创新马原课话语体系的路径

1.创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核心的教材文本话语系统

马原教材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最直接的依据。国家“05 方案”为高校马原课指定了统一的教材,体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统编教材体系完备、理论水平高、政策性强 、逻辑严密,但随着时代及社会生活的变化,统编教材的弊端日益显现,体系陈旧,教材内容较为抽象,过于理论化,与现实生活有反差,并与规定的学时不相协调等,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和创新“马原”课的教学话语系统当务之急就是要构建有中国特色马原课的教材体系,它引领着马原课甚至整个思政课教学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需要教材编写专家不断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深广内涵,进行理论创新,探索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与趣味性结合的新形式,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创新教材文本话语系统。使编写出的教材让大学生拿到手后,有欢喜感和吸引力,愿意去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和方向作用。

2.重塑马原课教师的素质, 提升马原老师话语创新能力

马原课老师是马原课话语体系的主体——“说话人”。通过自己对教材文本的研读,把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观点、立场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马原课教师理论功底薄弱,知识结构不完善,“没有认真消化教材内容,没有进行教材话语的适当转化,而是把教材话语搬到课堂上”“或者大量复述教材话语,或者对教材话语稍加改动,或者直接照本宣科”[1]导致了学生对马原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直接影响到马原课的教学实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马原课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马原课教师应该以积极开放的态度,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接受各种挑战。在讲课的过程中多思考如何贯彻国家意志,如何满足学生需求,如何用浅显、准确、趣味的话语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和解释社会现实。对教材中惯常使用的概念、范畴多用富有时代特色的话语重新进行解读,并融入课堂教学中,用真心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最真实的理解阐述出来,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将理论真正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话语的吸引力来发挥自己在话语中的引领作用。

3.深入研究学生,建立多渠道的师生沟通交流系统

学生是话语体系中言说的客体——“受话人”。传统的马原课的教学话语多以祈使、训导和规范性的语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思想困惑进行疏导,使学生感到本课程似乎学与不学一个样,无法实现本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教育4.0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以往的教育的观念。教师“备学生”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备教材”“备大纲”。当今大学生个性差异和个体禀赋千差万别,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使他们呈现出很鲜明的特点:主体意识突出,信息来源丰富,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渴望被关注。面对这一现实,马原教师要建立多渠道的师生对话交流系统,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网络平台,联合学生处、团委、心理健康中心等部门,摸清学生对马原课程的认识程度和思想需求,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话语体系的科学性、时效性和新颖性,让马原课真正成为一门启迪思想、感化心灵、让大学生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马原课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及方式、手段是话语体系中主体影响客体的媒介,是实现课程实效性的关键。面对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馬原教师要更好实现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就要创新教学模式及方式、手段。一方面要综合运用问题探究、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新媒体技术,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还要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新媒体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第二课堂”,随时与学生答疑、讨论、互动,给学生提供帮助和辅导,向学生传播思想教育的信息,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增强马原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马原课作为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实现话语体系的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广大的马原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实践、反思,不断地把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补充,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同感,收获感,才能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引导大学生自觉选择并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参考文献:

[1]张晓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创新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03第19-21页

[2]赵永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理路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5第105-108页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创新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