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集群式转移影响下“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探讨

2017-11-17胡黎明赵瑞霞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0期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

胡黎明 赵瑞霞

【摘要】组织行为学课程在管理类专业中处于基础地位,在课程学科基础上呈现多学科交叉,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很强的层次性。在当前全球要素加速流动的时代背景下,产业集群式转移会对企业组织的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以及组织心理产生显著的影响。从增强理论教学的对接性、强化实践教学的层次性、注重案例教学的针对性三个角度探讨其教学改革,有利于该课程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 产业集群式转移 教学改革 群体心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产品内分工背景下产业集群式转移整合区域产业链的机理与模式研究”(41301113),“全球分工背景下产业集群跨区域衍生驱动国内价值链重构的机理与模式研究”(41501131);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泛网络条件下自主技术标准驱动长株潭产业集群升级研究”(15YBA158)。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0-0244-0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与教学是随着组织的变革以及经济社会的变革而不断演变的。最近30年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其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产业的集群式转移。所谓产业集群式转移是指原产业集群企业通过相互“抱团”的集群式转移方式脱离原来的母集群,在承接地形成新的子集群过程[1]。在此背景下,组织行为学开始关注组织跨区域流动及组织间的地域差异对组织心理与行为的中介作用,进而探讨他们对组织绩效的动态影响。鉴于此,我们在分析组织行为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产业集群式转移这一涵盖组织流动与组织地域差异的生产要素组合流动模式对组织行为的具体影响,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改革措施。

1.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特点

1.1在管理类专业课程中处于基础地位

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因此,组织行为学在管理类专业课程中的基础地位是由人在企业中的主导作用所决定的。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对组织内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和心理进行的系统研究[2]。无论是在普通的生产制造企业,还是在现代高科技企业,生产要素在企业中的排序基本都是按人力流、信息流以及物质流来依次排列的。因此,作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组织行为学无疑在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基础地位。

1.2在课程学科基础上呈现多学科交叉

组织行为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的,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工程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相交叉的一门学科[2]。其学科基础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之上,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些新兴学科,如通讯技术、信息系统等又为其提供了新鲜的养分。因此,与这种多学科交叉相对应的是,组织行为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双重性。即该学科既具有与组织中的人的生物特征相关联的、反映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律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反映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社会属性。

1.3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很强的层次性

组织行为学在教学内容上的多层次性主要是指其核心研究领域涉及个体层次、群体层次以及组织层次三个方面。在个体层次上,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个人的传记特征、个体的心理特点、影响个体成功的人格特征、个体的认知与决策、领导的理论与艺术、个体的价值观以及个体的态度和工作满意度等;在群体层次上,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群体动力论、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群体中的基本行为规律以及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等;在组织层次上,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组织信息沟通的理论与方法、组织中的权力与政治、组织冲突与谈判、组织结构与文化以及组织变革等。

2.产业集群式转移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2.1产业集群式转移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产业集群式转移不仅是资本和技术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區域,而且还包含大量企业员工的跨区域转移[3]。对于这些转移过来的员工,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其心理可能会产生这样几个常见的社会性错觉。一是刻板印象。比如转移而来的员工对本地新聘员工产生一种高人一等的错觉,对新组织环境评价偏低等。二是知觉防御。比如转移而来的员工为了在新的区域开拓市场,更多的只看到市场中的积极因素,而对一些不利因素视而不见。三是对比效应。比如转移而来的员工会把转移企业的薪酬系统、考核体系、晋升制度、工作条件、组织文化等一系列因素与原来的老企业进行系统地比较,而在这种比较中常常会导致高估或低估的结果。

2.2产业集群式转移对群体心理的影响

群体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体遵守同一规范、在同一目标指导下协同活动的人群组合体,它介于个体与组织之间,是企业各种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2]。而群体心理是指个体在加入了某一群体后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产业集群式转移必然伴随着原集群中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转移,这些群体转移到承接地后,其群体心理在新的环境下可能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从群体心理的影响因素角度来看,产业集群式转移对群体心理的影响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可能强化群体的排他性,它是指转移而来的群体成员会把本群体之外的组织成员看成潜在的竞争对手,从而产生敌视行为。二是可能会强化群体的自我保护化,它是指一旦承接地的外部组织触犯了群体利益时,群体成员可能会认为自身被当作了外乡人,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进行自我保护。

2.3产业集群式转移对组织心理的影响

所谓组织心理,是指组织在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产业集群式转移对组织心理的影响主要可以归纳为这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集群式转移可能影响组织中的权力关系。在组织中,权力是个体(或群体)A对个体(或群体)B的行为发生影响的潜在能力,它是一种依赖关系。产业集群式转移在承接地组建新的组织时,通过正式的组织结构设计或非正式群体一般会控制组织中的主要权力,这将会增强新员工对转移而来的老员工的依赖。二是产业集群式转移可能导致组织产生更多的政治行为。组织中的政治行为是不由组织正式角色要求的,但又影响或试图影响组织中利益分配的活动。产业集群式转移会在新组织中形成两个泾渭分明的非正式群体,一个是以转移而来的员工为主体,另一个是以新聘员工为主体,这两个非正式群体在薪酬、晋升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对立性,因此,为了维护各自利益,他们之间会更多地从事非生产性的政治行为。

3.基于产业集群式转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增强理论教学的对接性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上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所涵盖的理论十分丰富,其中以管理学和心理学理论最为重要。对于所涉及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学生大多已经在其他课程中系统地学习过,因此,在对这部分理论进行教学时可以只做简单地介绍。对于所涉及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如个体心理特点、群体心理特点、认知理论等,管理类专业学生对之了解甚少,应当作为理论讲授的重点。

3.2强化实践教学的层次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因此,除了进行扎实的理论教学外,还需在不同的环节强化实践教学。在产业集群式转移影响下,组织行为学的实践教学可以从这两个个层次上进行设计。第一,个体层面上的实践教学设计。在这个层面上实践教学设计比较简单,因为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地,只要以他们自己为例进行角色扮演即可大体上模拟出产业集群式转移对转移员工个体的心理影响。第二,群体及组织层面上的实践教学设计。对于这个层面的实践教学设计,可以以班级的篮球队、共同兴趣团队等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群体来进行模拟,其中比较困難的是如何选择情景变量,使之能够与产业集群式转移具有类似性。

3.3注重案例教学的针对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当前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颇受学生们欢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转移产业的特性和转移人员的特性两个维度,选择“苏州-固始”银针产业的案例来分析产业集群式转移对个体心理的影响,选择“海宁-郎溪”经编产业的案例来分析产业集群式转移对群体及组织心理的影响。从我们教学实践结果来看,这种教学方式不但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当前的经济热点结合起来了,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

4.结语

通过对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探讨发现,该课程在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在课程学科基础上呈现多学科交叉,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很强的层次性。在当前全球要素加速流动的时代背景下,产业集群式转移会对企业组织的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以及组织心理产生显著的影响。鉴于此,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在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要增强理论教学的对接性、强化实践教学的层次性、注重案例教学的针对性三条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友金,胡黎明,赵瑞霞.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1,(3):101-105.

[2]胡君辰,吴小云. 组织行为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胡黎明,赵瑞霞. 集群式转移企业与承接地政府“转-承”行为的演化博弈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6,(11):55-61.

猜你喜欢

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改革模式探讨
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从组织行为角度看广东省如何构建现代职教师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