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法之化”思想对现代思政教育的借鉴意义

2017-11-17段瑞李哲张洁

学习导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启示

段瑞+李哲+张洁

摘 要:荀子在分析“人之性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师法之化”思想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荀子的教化思想虽出现在2000年前,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方法论上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师法 思政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A

荀子,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极其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荀子认为人性恶,人就会趋利避害 ,若“从人之性”,则必“乱理而归于暴”。那如何解决呢?荀子在“人之性恶”的基础上,注重人格的分析,论述了“师法之化”思想,“师法之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方法论上的借鉴意义。

一 “人之性恶”需“师法之化”

“性恶论”是荀子最基本的思想,《性恶》篇中开门见山地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接着从人的生理欲望和物质欲望两个方面出发,从“官能欲望的流弊”[1]对“性恶”进行了论证。人生而有耳目口腹之欲,好利争夺之心,嫉妒憎恶之情,如果让人性顺其自然发展,就会出现争夺、淫乱等恶行,辞让、忠信礼义秩序消亡殆尽,等级名分被破坏,从而导致社会暴乱,因此荀子申明人性为恶,但人生而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声色之好,但这些还不是真的恶,只有放纵人性,任其发展,才可能导致恶。狡诈不正,违背礼义,造成混乱,这种“恶”,是“顺是”“从人之性,顺人之情”的结果,非人性本身的恶。因此荀子的性恶论,严格地说应该是人性趋恶。人性如果不能以礼义法度来加以引一导制约,而任其发展,必产生恶。

人性虽恶,为何会有有君子与圣贤,他们是如何成就高尚的道德品质呢?难道是他们的本性与普通人有所不同吗?《荀子 性恶》说:“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君子圣贤与众人的本性一样,但后天努力,“伪”不同,因而君子圣贤能够超越一般人,那何谓“伪”呢?《荀子 正名》说“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荀子把后天养成的品行叫做“伪”,“伪”是通过思虑的累积和人为行动的熟习而产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化性起伪”呢?荀子在此强调了“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的作用。

二 “师法之化”对个人和国家发展极其重要

“师法之化”可“化性起伪”-“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 性恶》篇,“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君子、小人的资质才能都是一样,但人的言行举止和道德风范却大不相同,为什么呢?正是人为努力不同的结果:受到师法的教化,积累了文化知识,行为符合礼义的,是君子;放纵性情,任意胡作非为,违背礼义的,是小人。君子小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能够化性起伪,接受礼义的教化。人无师法和人有师法,其思想行为有如天壤之别。普通人只有在“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的教化下,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使自己向善,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圣贤,正所谓“涂之人可以为禹”[2]。这是从正面论证“师法教化”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可为君子。

“无礼义之化”则“天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荀子 大略》说教师的作用关系到国之兴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原因在于,“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是治国之本,而老师正是解释和传授“礼”。正如《荀子 性恶》所说:“今当试去君上之势,无礼义之化,无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若国家没有了“师法教化”,则社会秩序混乱,国家就会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师法教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三“师法之化”思想对现代思政教育的借鉴意

(一) 现代思政教育应注重人格教育

“師法之化”建立在人性论设想基础之上,教化方法从产生、运用均关注人性对个人思想态度形成与变化的影响作用。这就保证了教化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至因为缺乏对人性实际思考致使应用效果打折扣。过去,我国思政教育忽视人性的消极影响,造成思政工作在教育方法、方式出现了很多假、大、空等不切实际的问题。

借鉴“师法之化”思想,在现代思政教育中应注重人格教育。首先,在了解学生的心理基础上应注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选择。其次,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支持并满足合理的心理道德需求和物质道德需求,“对于一些低层次或不合理的道德需要,应给予合理引导”[3],不能一味地压抑强制,帮助学生提升需求层次,摆脱自私、狭隘等不良需求的困扰。最后,引导道德人格做到“知行统一”[4]。

(二)现代思政教育应注重模范引导教育

“师法之化”思想强调教师对学生人格形成的“楷模”作用。《荀子 强国》说“上者下之师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犹响之应声,影之象形也。故为人上者,不可不顺也。”教师自己修整其身,那些欲整其身的人也会模仿其样,并倾附于他,这是一种自然感应。

在现代思政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教师、学生的模范引导作用。教师身高为范,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道德修身水平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道德模范则为学生树立起道德标杆,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学生逐渐形成自律的、符合社会文明规范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思政教育应多途径(书籍、音乐、讲座、见面会、网络,全方位(家庭、学校和社会)“开辟新空间和新渠道”[5]宣传和引导积极的、正面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规范,并创造道德水平提升实践机会,向榜样看齐。

荀子从对“性”的界定,对人性的剖析,“伪”概念的提出,一步步提出师法的重要性及意义,这不仅是荀子思想价值之所在,对现代思政教育中人格教育和模范引导教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方法论上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专著

[1]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下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1989

[3]郑丽君.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研究一一以大学生为例[J].武汉2010

[5]张耀灿.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启示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