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分析
2017-11-17田耿辉
田耿辉
摘 要: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最为常见的繁殖障碍性疾病。本文简单介绍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的原因,并总结其防治措施,以供各位同行参考。
关键词: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933131
奶牛子宫内膜炎患病率高,是较为常见的繁殖障碍性疾病,是危害奶牛养殖业的重要疾病之一。此病死亡率低,通常此病呈慢性,故很多时候无法得到养殖户的发现。现通过本文对该病的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为各位同行提供参考 [1] 。
1 子宫内膜炎发病原因
1.1 胎衣滞留
胎衣不下时剥离干净、胎衣腐坏以及手术分离时造成的子宫粘膜破损、宫埠蒂受伤,这些均有可能导致外源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并造成微生物生长。
1.2 人工授精操作过程不规范
人工受精操作过程不规范是母牛发生子宫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输精时输精器械使用不当导致奶牛子宫破损、过于频繁对奶牛进行输精、人工对奶牛进行输精或者对奶牛进行阴道检查时,奶牛外阴部、人的手臂或者输精器械的消毒不当导致外源微生物进入子宫内导致炎症。
1.3 饲养管理不当
奶牛养殖户对奶牛的饲养不当,导致奶牛体质较差,身体营养不均衡。饲养员的过度催奶也有可能导致牛营养流失,致使身体机能下降,子宫反应迟缓,收缩力度减弱,产后也有可能恶意蓄积,致使子宫内膜炎患病几率大大提高。
1.4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印发奶牛子宫内膜炎最为主要的因素,奶牛养殖户无严格的消毒制度,奶牛生存环境病菌大量繁殖,尤其是产房和牛舍的卫生条件差,致使奶牛产后感染几率大大增加。
1.5 兽医及饲养员消毒不严格
没有严格地进行消毒就行助产也是奶牛患病原因之一。由于消毒不当、操作不严谨,导致奶牛产道遭受外源病原微生物感染;兽医及饲养员在治疗胎衣不下、子宫脱落、阴道脱落等疾病时没有严格地进行消毒,或者进行消毒但消毒效果不尽人意或者方法不得当。
1.6 牛患其他疾病
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致病菌较多,主要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根据资料显示,这3种菌治病几率由高到低排分别为链球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另外还有布氏杆菌病等未进行及时诊断导致子宫炎。
2 子宫内膜炎防治措施
2.1 加强奶牛饲养管理,严格注意卫生环境
饲养员应尤为重视奶牛干乳期以及怀孕后期时奶牛的日粮平衡,饲养员需要根据奶牛不同的生长阶段制定出其相应的日粮配方,尤其是一些维生素,例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以及锰、钴、硒等还有钙、磷、铁等矿质元素的比例。饲养员需要确保环境卫生,保证奶牛饲养条件的良好,牛舍和产房应及时进行消毒和打扫,保证清洁、干燥,暑夏时应加强通风,注意蚊虫,冬季应注意保暖,对于子宫用具应严格定期进行消毒。
2.2 严格遵守人工授精的操作流程
人工授精必須确保遵守兽医卫生流程,在人工授精以前,需要彻底地清洗奶牛的外阴部,以防止奶牛外阴部的外源病原微生物感染子宫,之后需要对输精所使用的输精器、手套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在受精时,不可大力使输精枪刺入子宫颈,应缓慢穿过子宫颈褶皱。当子宫颈受阻时,要注意子宫颈或者子宫粘膜,不可将其破坏。
2.3 加强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以及保健措施
围产期的奶牛应该注意营养的平衡与供应,奶牛需要在临产2周之前,进行卫生检查并且转入单独产房进行饲养,转入前产房和产床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在奶牛临产时要做好接产的准备,并严格地按照消毒流程进行消毒。产后的奶牛需要进行专门的护理,饲养员要加强产后奶牛的保健,确保其能尽快恢复体力。饲养员还要实时关注奶牛的健康状况,产后的奶牛可以静注射葡萄糖及葡萄糖酸钙,肌肉中注射催产素防止胎衣不下,在产后24~48h应子宫内投药1次,防止产后的子宫感染。
2.4 加强分娩管理,减少产道损伤及感染
即将分娩的母牛要提前进行检查并转入单独饲养,牛舍需要保证清洁。自然分娩时需要助产,操作员要细致认真,保证动作规范,以免出现产道的损伤及感染。
2.5 加强对产后母牛的管理
奶牛在分娩1星期内必须要有专人看护,如若发现奶牛产道损伤、流血、子宫脱落下垂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如遇产后12h后胎衣不下,应及时向子宫投注敏感抗生素,为避免之后炎症的加剧和奶牛体内对毒素的吸收,切不可使用大量液体冲洗,以防止再次出现输卵管炎或者腹膜炎等症状。
3 结语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与病原微生物、奶牛体内的营养平衡、代谢水平、内分泌及人为等多方面因素等都有关系,经研究调查统计,奶牛脱衣不下、产犊季节、胎次等都有可能造成奶牛子宫内膜炎感染率提升,所以各养殖户应提前做好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预防工作,尽可能降低由于子宫内膜炎导致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王春维.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原因问题及建议[J].中国农技推广,2012(12):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