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2017-11-17胡兰霞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40期
关键词:小学课堂品德与社会优化策略

胡兰霞

【摘要】在小学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思想意识和社会意识缺乏系统的认知,因此在小学阶段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学校对此门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重要针对我国小学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切入点,进而为其改善和优化的策略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小学课堂 问题和不足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0-0066-02

引言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念和社会实践能力。但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没有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失去原本的作用和意义。因此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真正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一、我国小学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忽视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目前我国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学生则通过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体现。学生思想品德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应靠学生自主的领悟来实现,仅仅依靠教师的灌输只能适得其反。同时长时间被动的学习会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缺失,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往往被分为两个独立的个体,二者之间关系的疏远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和排斥的心理,对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同时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少之又少,教师无法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想法和心理状况,因此无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的教学。

(三)缺少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按照课本的知识和框架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完全禁锢在书本中,从而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生活中的实际了解较少,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的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难度加大,无法真正得到展现自我和发挥自身价值的机会[1]。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改革和优化策略

(一)注重学生的自我感受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且自控能力较差,单纯依靠教师的引导无法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特点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保障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体现,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将寓教于乐的理念贯穿于品德和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比如在四年级下册《我的家乡风光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地质地貌等进行拍摄,并将拍摄的照片通过多媒体与大家进行分享。众多色彩斑斓的照片会带给学生们视觉的冲击,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自主寻找景观并拍摄照片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我感受的提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增强师生间的沟通

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爱好的情况下开展教学,从而真正达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比如在四年级上册《游戏的规则》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将理论教学转化为实践教学,通过创设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体会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再比如在《宝岛台湾》教学中,教师可在教学开展前让去过台湾旅行的小朋友为大家分享旅游经验,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没有旅行经验的学生,可通过PPT和动画制作的方式使其了解宝岛台湾的独特魅力。这种教学形式既不会让已经了解台湾的学生感觉课程无趣,也不会让没有旅行经验的学生感觉毫无收获。

(三)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知识来源于生活[2],因此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使得学生在生活与理论的结合中感悟到课程的魅力。比如在五年级上册《我们的衣食哪里来》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农民伯伯的辛苦劳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的时间到农村体会生活,并通过观看农民劳动的场景来加深学生的学习体会。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力,从而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注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并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了解每位学生的爱好和特点,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使得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教學活动中,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振禄.对小学品德课程实施现状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3):30

[2]姚玉琴.基于儿童哲学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J].教育与管理,2016(5):48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课堂品德与社会优化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建于生命关怀基础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