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整体阅读教学初探
2017-11-17屈莉
屈莉
摘 要:针对高中生语文基础薄弱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以“速读——精读”到“局部感知——精读”,最后再到整体把握课文的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体阅读;教学
针对当前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较差,学习兴趣日趋下降的现象,通过研究发现这一方面固然有学生基础较差,厌学情绪较浓的原因,另一方面也由于教师教法陈旧,不能更好的适应当今高中教学的需要。以语文的阅读教学为例:不少的老师还在采用“传递——接受”这样的教学方法,而此种方法的根本弊端是忽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技能的训练。其实“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用这个例子或那个例子施教,其目的是指导学生端正阅读中的态度,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自行阅读课文(例子),准确的获取其中的信息,以充实自己。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都贯穿着阅读和思维的训练。教室通过训练学生,逐步使他们掌握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
本文要探讨的就是以“速读—精读”为主要实践活动的整体阅读教学。
一、高中语文整体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整体阅读内涵的理解。
所谓阅读是以准确、具体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而整体阅读则是首先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有一个总体把握;其次对文章进行思考、揣摩、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思路的進一步了解;最后通过比较判断、想象联想,发掘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文化内涵,以及与同类文章的联系与区别。
在现代社会中,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发展智力,充实精神,因此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就告诉我们,“读”具有其自身重要的意义。学会整体阅读,学生才能在信息量急剧膨胀的信息时代获取有价值的内容;学会整体阅读,学生才能从古至今一切科学的论断、经典的美文、精辟的思想吸收并发扬光大;学会整体阅读,学生才能掌握一切该具备的阅读能力。
2.有助于高中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过去的讲读课有这样一种观念:教师通过课文、教案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再把学习的结果反馈给老师,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样,学生与作者的信息交流被切断了。教师在“讲”的过程中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那么学生接收的大部分信息是教师对课文的理解的信息,而不是学生本人从课文中提取的信息,这样,学生的阅读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针对这一点,我明确提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实践,做阅读的主人;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合理的适时的切入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目的是帮助学生透过课文的理解与作者直接沟通,积累阅读课文的知识和经验,以促进自身认识结构的发展,提高阅读能力。
3.促进高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
语言心理学家认为,阅读课文需要三个前提:了解课文的背景;具备理解课文的相应知识和经验;掌握语言的知识。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课文程度相应,就能同化课文,积极构建意义,阅读就能顺利进行下去;但是,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课文的水平不相应,阅读遇到困难(如:背景、只是、经验的不足,未熟练掌握语言读解方法等),阅读过程就会中断,这些困难,教师应尽量在课前预见到或上课过程中密切注意学生反馈对的信息,给予及时的适当的引导、提示、阐释,帮助学生改变、调整认知结构,使阅读过程顺利进行下去。这样,在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积极的阅读实践,其认知结构在不断同化、顺应的交替过程中,才能生成与发展,其理解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这样,既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又能培养阅读能力。
4.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太少。吕叔湘先生曾将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少、慢、差、费”,即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作为一名高中生,经过小学、初中语文学习后,仍不能自主选择阅读,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达不到一定的阅读数目和积累,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而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无疑对阅读教学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那么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采用整体阅读的方法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证明是可行的。
二、高中整体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阅读是一个对文本(即文字以及具有一定意义的符号、图表等)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我们所强调的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内容的能力,只能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培养。阅读教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陷入了误区,就是以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过程,这种孤立讲授语言知识或课文内容的教法,对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作用是不大的。另外,只“讲”而轻“读”还会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的。它产生的基础是需要,当学生感到有了某种学习的需要时,他们才会相应地产生某种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不仅可以通过明确学习目标而产生,还可以在每一堂课、每一个学习环节中强化。但长期重“讲”而轻“读”的教法,并不能诱发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创造的需要。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指导学生在“速读——精读”的实践过程中去掌握相关信息,获取有用知识,以达到高效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高中整体阅读教学的方法途径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的方法,进而提高自学能力。而阅读的实践活动主要是速读和精读。从心理学角度说,速读——精读是从总体感知到局部理解再上升总体的理解,这是螺旋形的认知过程。
1.总体感知——速读。
“总体感知课文”是指迅速的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话题、材料、关键字句,粗略地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与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采用“速读”这种很有价值的阅读方法。其优点是学生能够迅速进入状态,专注地进行阅读。而人处于这种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时,人脑潜能便能得到极大的发挥,既容易接受外部信息又能迅速提取和运用大脑已存信息。进行速读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迅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主旨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种整体感知能力的训练,是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和阅读规律的。因为人对总体特征的知觉快于对局部特征的知觉,知觉过程开始于总体的把握,然后才是对局部特征的分析,这就是知觉从整体到部分的意思。endprint
2.局部理解——精读。
如果说速读是阅读感知阶段的训练,那么精读就是阅读理解阶段的训练了。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它需要学生对课文中的文字信息进行筛选、分析、综合、联想等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活动,以达到下列目的:准确理解字、词、句、段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理清文章的思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精读是从理解的深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精读要求对课文进行更深入的理解,目的在于培养精细阅读、深入思考的习惯。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必须在课前精选最能体现学习目的的、而且语言现象较为丰富的文段,然后针对学生在閱读过程中可能发生困难的地方设计精读思考题。设计的关键是进行语言分析和语言能力训练,使学生在精读实践中掌握语言工具,这是精度训练的意义所在。
精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精读训练必须做到:
(1)精选文段。选择精读文段的原则是:必须是文章中的关键的、典型的、语言现象比较丰富的语段,精选的语段必须与速读部分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阅读内容。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我围绕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来设计教学:
速读部分:要求学生用10分钟速读全文,边读边用横线在课文中标出作者进府的词语,这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精读部分:分析作者到达“贾府”这一段的景物描写特点,并体会作者通过景物的描绘来显示进贾府,从而深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这样,速读——精读就构成了一个整体——围绕林黛玉进贾府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作者对人物命运这一主题体现在阅读的主线上了。
(2)揣摩语言。教师要努力捕捉文段中具有思维因素的字、词、句、段,根据学习目标,从不同角度,设计思考训练题。训练题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的依据,所以训练题要难易适中,有一定的梯度,题目本身应具系统性,题目之间应有内在的联系。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分析语言,就是把语段内的生字、生词、难句全拿出来解释,甚至每句都讲解一遍,这样,完整优美的文章,被弄得支离破碎。这种做法,教师辛苦,学生沉闷,既学不到读书的方法,也学不到新鲜活泼的知识。因此,设计训练题,必须有一个整体的意识,让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进行阅读、分析。如讲授《老人与海》时,我结合文章要求这样设计训练题:
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
这些语句中哪些是比喻句?它们美在哪儿?
这些句子对表现文章的意境有什么好处?
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讨论,就会明白优美的语句对于表现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感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传授语言读解方法。精读的过程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要让学生准确把我语言信息,就必须教会他们通过分析语言特点来阅读课文的方法。
课堂上丰富的思维训练,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能使之持久。
如何做到吕叔湘先生提出的教给学生一把钥匙——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呢?我想,教会学生分析语言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速读——精读”的阅读实践,在整体阅读训练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