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中西医结合用于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实际疗效
2017-11-17马玉莲郭玲玲
马玉莲 郭玲玲
【摘要】目的 研究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82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时间、高血压肝阳上亢证药物治疗总有效率、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高血压肝阳上亢证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90.3%,高于对照组的68.3%,组间差异显著(P<0.05);仅有2例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8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使血压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
【关键词】高血压;肝阳上亢证;中西医结合;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17..01
目前临床治疗仍以西药为主,虽然能够对血压水平进行控制,但长期服药的副作用较多,停药后之后病情再次复发的可能性较大[1]。本文主要研究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82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1~76岁,平均(58.9±6.5)岁;男性25例,女性16例;高血压病史1~19年,平均(5.4±0.8)年;本次发病时间1~9天,平均3.4±0.7天;继发性高血压14例,原发性高血压27例;治疗组患者年龄44-79岁,平均58.3±6.8岁;男性24例,女性17例;高血压病史1~17年,平均(5.1±0.5)年;本次发病时间1~9天,平均(3.8±0.9)天;继发性高血压12例,原发性高血压29例。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一般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每次5 mg,每天1次,连续用药1个月;治疗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每次5 mg,每天1次,服用中药天麻钩藤饮,主要方剂组成为石决明(先煎) 20g,川牛膝、桑寄生、益母草、钩藤(后下)、茯神各15 g,天麻、杜仲、山栀、黄芩、夜交藤各10 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各1次服用,连续用药1个月。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自觉高血压症状彻底或基本消失,舒张压水平的下降程度达到10mmHg以上,并已经处于正常范圍内,或舒张压水平虽然没有恢复正常,但其下降程度已经超过20 mmHg;有效:患者自觉高血压症状明显减轻,舒张压水平的下降程度没有达到10 mmHg,但已经降至正常范围内,或舒张压水平与治疗前比较的下降程度超过10 mmHg,但没有达到20 mmHg;无效:没有达到上述疾病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2]。
1.4 观察指标
治疗总时间、高血压肝阳上亢证药物治疗总有效率、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所得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高血压肝阳上亢证药物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组患者高血压肝阳上亢证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90.3%,高于对照组的68.3%,组间差异显著(P<0.05)。
2.2 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仅有2例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8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
2.3 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高血压共治疗(32.65±6.91)天,治疗组(27.10±3.49)天,组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苯磺酸氨氯地平属于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类药物的一种,可以使外周动脉充分扩张,达到舒张血管平滑肌的效果,使外周血管所承受的阻力水平降低,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降压效果。天麻钩藤饮主要具有平肝潜阳、补益肝肾的治疗功效。其方剂中以天麻、钩藤作为君药,主要具有平肝熄风的治疗功效;石决明和牛膝两味中药作为臣药,可以对君药平肝潜阳,引血热下行的功效,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山栀、黄芩能够有效的清热泻火;益母草可以对活血化瘀起到帮助作用;杜仲联合桑寄生具有补益肝肾的功效;夜交藤和茯神都能够安神定志。现代药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钩藤和天麻两味中药本身有明显降压作用,且益母草、桑寄生、杜仲等三味中药,可以对血管产生直接的扩张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连玲,张艳玲.抗高血压药合理使用原则[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0(12):256-257.
[2] 吴启锋,温力勤,温茂祥.中西医结合治疗43例高血压病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临床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11,12(35):138-139.
本文编辑:李 豆endprint